当前位置: 首页>特种水产 >小心“肝”!淡水鱼类六种肝脏疾病的发生机理和防控技术

小心“肝”!淡水鱼类六种肝脏疾病的发生机理和防控技术

2022-03-19 22:16:53

和高等动物相同,鱼类肝脏是维持生理机能最核心的器官之一,不同种类的鱼其肝脏的功能却是极其相似。概括起来,其功能主要包括:物质合成中心(蛋白质合成、脱氨、转氨、酯蛋白的合成等)、分泌和排泄功能(生成胆汁酸和分泌胆汁,促进肠道脂肪消化和吸收)、解毒作用(清除有害物质和残留药物)、免疫功能(吞噬越过肠屏障进入肝脏的微生物)储血和调节血液循环血量(其储血量占心血流量的25%)、具有胰腺功能(鱼类胰腺分布于肝脏中,分泌消化酶,如蛋白质消化酶、淀粉消化酶)。因为肝脏功能多样、结构复杂,所以对鱼类肝脏疾病的诊断难度是非常高。笔者根据多年一线工作经验,结合肝脏各种功能机理,对常见肝脏疾病的发病机理、预防和治疗思路进行分析和诠释,以便对日常工作有所帮助。




一、普通淡水鱼类肝脏疾病类型及其发生机理


1、绿肝

【概念】绿肝是指眼观上肝脏呈现不同程度绿染的病理现象,往往是由于多种病因作用下,胆汁运输通道通畅性受阻,胆汁滞留并扩散到血液中,最终形成眼观绿染的病理现象。

【发病过程】绿肝初期,肝组织边缘局部出现不规则绿染现象,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肝组织发生绿染的部位继续扩散,绿染部位色泽明显加深,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整个肝脏几乎都出现绿染。


【发生机理】受不同病因(如频繁使用杀虫药、投喂日均增量不科学、过氧化物含量过高等)的影响,肝组织中的胆小管、胆管发生原发性局部堵塞或受周围组织挤压发生继发性堵塞(蓝、黑箭示),导致鱼体肝细胞胆汁的分泌与胆管对胆汁的运输之间生理性失调,当肝细胞分泌的胆汁不能及时运输并储藏于胆囊,胆汁将在各级胆管滞留,并逐渐向周围组织中的肝血窦、,最终在肝组织中形成绿染的眼观病变。


【流行规律】鱼类绿肝可发生养殖周期内的任何时间,频发于当年3-5月和9-10月。草鱼、鳊鱼、青鱼等养殖品种均可发生。

【危害性】绿肝发生初期,常见于局部肝组织绿染,然而随着病情的扩散,滞留的胆汁在肝组织中持续扩散,胆汁的毒性将会引起肝细胞坏死,随之鱼体免疫力严重下降,对环境应激耐受力下降,对病原易感性上升,严重时可导致鱼体死亡。

【处理建议】预防为主。选择合适的内服型功能性产品,在高发季节按疗程内服进行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绿肝的鱼群,可适当增加内服型功能性产品的单次用量,以增强肝脏对绿肝的修复能力。


2、黄肝


【概念】黄肝是指眼观上肝脏呈现土/浅黄色的病理现象,通常与鱼体代谢障碍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

【发病过程】病因不同,引起鱼体肝脏发黄的呈现时间长短也不同。由于代谢障碍引起的黄肝病程缓慢,潜伏期较长;由于生物性疾病因素引起的黄肝病程较短,潜伏期1-3天。

【发生机理】当鱼体因代谢功能障碍时,往往伴发鱼体血清的总胆红色素含量升高的现象,随着血清总胆红色素含量的持续升高,可导致鱼体肝脏发黄和鱼体发黄(如图1)。当鱼类发生生物性疾病时,某些病原由于对宿主鱼血液红细胞具有攻击性造成溶血,具有储血功能的肝脏出现病因定植时,肝组织红细胞受攻击破坏即可呈现黄色或土黄色病理现象(如图2),此种情况多见于细菌或病毒性疾病。

【流行规律】鱼类黄肝可发生养殖周期内的任何时间,多发于高投喂养殖阶段或特定疾病流行期。

【危害性】代谢障碍性因素引起的黄肝,可导致鱼体食欲减退、抗病力或抗应激能力下降;生物性疾病因素引起的黄肝,本质上是疾病发生过程病理现象的其中一种呈现形式,其预后不良。

【处理建议】以预防为主。在高投喂期前10-15天,选择合适的内服型功能性产品,平衡或改善肝组织的生理机能,达到预防的目的。



3、白肝


【概念】白肝是指眼观上肝脏局部或全部呈现(浅)白色或的病理现象(如图4、5、6),通常与慢性消毒性疾病或高频次过量用药有关。

【发病过程】病因不同,引起鱼体肝脏发白的呈现时间长短也不同。由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白肝病程缓慢,潜伏期较长;由于高频次过量用药引起的黄肝病程较短,用药当天即可引起肝脏局部发白现象。

【发生机理】慢性消耗性疾病因素或高频次过量用药引起的鱼体肝脏发白,组织病理往往可观察到肝组织间质水肿性增宽;病情严重时,水肿性增宽的组织间隙进一步扩张,肝索严重紊乱,细胞萎缩、坏死(如图7、8)。

【流行规律】频发于绦虫慢性寄生阶段或高频次过量过药时间。

【危害性】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绦虫病)发生时,鱼体同时出现摄食障碍和营养异常消耗,而高频次过量用药,即使用对症用药,鱼体因解毒生理功能超负荷;上述两种因素导致的鱼体肝脏发白,严重时可导致肝组织坏死,预后不良。

【处理建议】及时检查发现并消除病因,选择合适的内服型功能性产品,以修复受损的肝组织,提升肝脏生理机能。


4、花斑肝


【概念】花斑肝是指眼观上肝组织出现白色交错纹路的病理现象,因交错纹路形似花斑,故俗称花斑肝(如图9、10),该病理现象投喂管理不科学或内服保健措施滞后有关。


【发病过程】发病初期,鱼体表、鳞片、鳍条等无明显异常,肝组织白色纹路呈局部分布,随着病程的发展,白色纹路向周围组织扩散,形成更大面的白色纹路交错分布,严重时伴发肝组织坏死性萎缩。

【发生机理】组织病理上,肝索紊乱,肝细胞萎缩、坏死,细胞核边移、淡染,、消失,肝血窦局部消失。严重时,肝细胞广泛坏死,肝功能衰竭。

【流行规律】频发于中成鱼规格,当投喂增量不合理或用药周期过长时,内服保健药品使用节奏与养殖节奏不匹配时,鱼体花斑肝的病理现象就更为常见。

危害性】一般情况下,花斑肝发病周期较长。发病期间,鱼体摄食、消化能力逐渐减弱,体质明显下降,鱼群因抗病力下降而反复发病。


【处理建议】以预防为主。定时检查发病变时,及时选择合适的内服型功能性产品,配合科学养殖措施,修复肝组织生理机能和促消化能机能,增强鱼体体质和抗病力。


5、脂肪肝


【概念】当鱼类肝组织中5%以上的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即可认定该鱼肝脏为脂肪肝。鱼类脂肪肝的严重程度与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比例相关。肝细胞脂肪变性的比例越高,脂肪肝的病变就越严重。鱼类脂肪肝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一般与脂肪摄入过量、脂肪代谢障碍或药物因素有关。

【发病过程】鱼类脂肪肝的发病过程比较缓慢。发病初期,很难通过对肝脏的眼观色泽进行准确判断。发病中后期,肝脏眼观色泽淡白,结合组织切片检测可以确诊。

【发生机理】正常情况下,肝细胞中储存的脂类物质可以正常满足肝细胞的氧化供能和酯蛋白形成需求等。当肝细胞在不同病因作用下,肝细胞中的脂类物累积性增多,并逐渐融合形成一个较大的脂滴,组织切片上呈现为肝细胞内的圆形空白圈。

【流行规律】一般情况下,全程使用饲料产品,尤其是正规饲料厂商生产的饲料产品,搭配合理的养殖管理,鱼类脂肪肝的发生概率极低。

【危害性】鱼类发生脂肪肝对饲料效果表达有影响。

【处理建议】在日常养殖管理中,定期使用合适的内服型功能性产品,对脂肪肝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6、肝肿大发白

【概念】加州鲈养殖过程中,尤其是3-8两/尾规格阶段,加州鲈肝脏常常出现不同程度的肿大。

【发病过程】加州鲈肝脏边缘开始出现发白的现象,随着病情的发展,肝脏发白区域可形成块状发白,也可形成整体发白,同时伴发不同程度的肝肿大现象。症状表现上有以下三种情况:1)肝脏色泽发白,边缘钝圆;2)肝脏轻度肿大,伴发局部肝组织发白,发白块区域与周围组织之间界限明显;3)解剖后肝脏色泽红润,肝脏离体后静置1-2分钟,肝脏整体色泽明显发白。


【发生机理】加州鲈肝细胞发生水泡变性,细胞直径病理性的扩张至正常细胞直径水平的两倍,,肝脏血液循环不畅通,肝脏储血能力下降,因此呈现出眼观发白的病理现象。

【流行规律】5-6月多为症状潜伏阶段,7-9月多为肝肿大普遍发生期。

【危害性】可直接影响加州鲈的饲料采食量,导致鱼体质减弱,抗病力下降。

【处理建议】定期使用合适的内服型功能性产品进行预防,同时要注重配套水质改良和底质改良措施,整体效果更佳。


二、普通淡水鱼类肝脏疾病的防控技术

   

首先,坚持定期做预防性保健内服。选择产品质量有保障的厂家提供的内服型功能性产品,按疗程足量使用,对养殖鱼肝脏疾病进行有效预防。在此,推荐使用海联科肝肠利健产品,定期内服可提升鱼体肝细胞活性、改善肝血窦分布丰度、维持胆道通畅等功能,对养殖鱼各类常见肝脏疾病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其次,针对已经发生肝脏疾病的养殖鱼群,首先应根据肝脏疾病的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如是否有肠道寄生虫等),确认病因。当发现鱼群的肝脏疾病表现为绿肝、花斑肝、脂肪肝时,推荐使用海联科肝肠利健产品,1-2个内服疗程即有良好改善;当发现鱼群的肝脏疾病表现为白肝、黄肝时,则首先要通过必须的诊断工具,确认主病因,并在主病因(如寄生虫因素、药物因素等)清除后,配合肝肠利健产品进行治疗性内服即可。

   

再次,鱼类肝脏疾病的发病机理相对复杂,以上介绍的几种情况很多情况下可能相伴发生,即几种肝脏疾病同时发生,此时就需要在充分评估现状及背景调研的情况下才能确定发病原因,进而针对性的给药。


来源 | 海大水产动保

渔行家-水产养殖技术咨询平台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