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水产资讯 >回溯龙鱼历史及分布

回溯龙鱼历史及分布

2022-01-12 04:49:12

龙鱼的起源和发现

        龙鱼,隶属骨舌鱼科,是一种大型淡水鱼,早在远古石炭纪(3.6——2.9亿年前)就开始出现于地球,历经各纪元地理环境的变迁(如板块漂移、气候变化等),衍生成现在分布于各大洲,并且外观不同的几个种族。

  龙鱼,原产地称之为AROWANA,华人的发音为“亚罗娃娜”,是西班牙语“长舌”的意思。因其体型硕大扁长,躯干覆盖着硕大的、排列整齐的、闪耀着光芒的鳞片,口大,口唇角有两条胡须,游动时候神态悠然,活像神话中的“龙”,故此得名“龙鱼”。它至今仍保留着远古时代的体型特征,素有“鱼类活化石”之称。

  龙鱼正式被生物学家发现始于1829年,当时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美国鱼类学家温带理博士为其定名。1933年法国鱼类学家卑鲁告蓝博士在越南西贡又发现红色龙鱼。1966年,法国鱼类学家布蓝和多巴顿在金边又发现了龙鱼的另外一个种。之后, 又有学者相继在越南、马来西亚半岛、印尼的苏门答腊、班加岛、比婆罗州、泰国以及澳大利亚和非洲发现了其他龙鱼。龙鱼也因而被进一步按其地理分布细分为了亚洲龙鱼、美洲龙鱼、澳洲龙鱼和非洲龙鱼等。

 

龙鱼作为观赏鱼的发展历程

  龙鱼虽然在1829年就被发现,但刚开始时一直被当地土著居民作为食用鱼而存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其作为水族箱养殖的观赏鱼而出现于北美地区,之后不断发展,直到80年代才逐渐在世界各地风行起来。

  亚洲龙鱼则是首先在东南亚地区掀起饲养风潮。因其形神皆似龙,故在马来西亚与印度尼西亚经商的一些华裔侨商将其作为招财鱼引入水缸养殖,之后逐渐风靡整个东亚文化圈,奠定了龙鱼作为风水鱼的神圣地位。而这一风潮的兴起也使得滥捕龙鱼之风盛行,1980年华盛顿公约组织将亚洲龙鱼列为濒临灭绝的动物,同时严禁在栖息地捕捞等限制,造成个人饲养亚洲龙鱼渐渐成为一种奢望。直到1989年华盛顿公约组织在瑞士的洛桑召开第七次会员大会,给予印尼限量的输出配额,但输出的配额不超过1500条。而且这些限量的输出配额还是印尼一家亚洲龙鱼场所繁殖出的龙鱼第二代,并不包括野生个体。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逐步成熟与稳定,1994年华盛顿公约组织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召开第九次会员大会上,印尼要求取消限量配额。同年8月25日,新加坡彩虹鱼场及马来西亚祥龙鱼场向华盛顿公约组织申请注册,获准销售他们繁殖出的第三代及后的亚洲龙鱼。但要求销售的亚洲龙鱼必须在鱼体达13—15公分时,植入有记号的电子微型晶片,以作为识别身份的记号。

 

东南亚龙鱼养殖业的发展

  人工繁殖龙鱼最早诞生于马来西亚柔佛州的岑株吧辖县,这个事情说来很是偶然。当时,一家热带鱼养殖场将卖剩的龙鱼放入池塘中,不久后竟在塘边草旁发现有小龙鱼在水中游。该塘主很是兴奋,经过一段时间研究,终于发现了龙鱼繁殖之谜,困扰多年的谜团就这样在无意间被破解。

  刚开始,该塘主并不打算向外公布龙鱼繁殖的事情,并悄悄制定了一项龙鱼繁殖计划。但由于在这个过程中大量收购各式龙鱼的举动引起市场议论,最终消息传开,龙鱼可以通过人工繁殖。

  之后几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龙鱼繁殖场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出现,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经过各国的努力,人工养殖龙鱼也获得了国际销售许可。到1995年,印尼8家,马来西亚有2家,新加坡1家,总共11家亚洲龙鱼繁殖场获准销售所繁殖的第三代及之后的亚洲龙鱼。

       龙鱼之所以被冠上古代或活化石等形容词,是因为在龙鱼身上保存有许多原始鱼类才具有的特征。1980年,亚洲龙鱼列为濒临灭绝的生物,严禁在栖息地捕捞等限制,个人饲养亚洲龙鱼成为奢望。随着1989年华盛顿公约组织开始给予印尼龙鱼的输出配额之后,龙鱼成为观赏鱼逐渐走入市场。

  可以被用做商业目的的龙鱼,全部来自于龙鱼的第二代及后代。繁育员必须对繁殖的龙鱼进行标识和鉴定。鉴定是关于该动物特征、历史、分类和其他特性的文字详述。在标识和鉴定的过程中,繁育员必须在鱼体内植入一个注册过的微型芯片,并配有产品鉴定证书。这些可在印尼销售及外销的第三代及之后的亚洲龙鱼必须在鱼体达13-15公分时号。


  要说到龙鱼的地理分布,就要追朔到1828年。当时是由美国鱼类学家温带理博士在南美洲的亚马逊流域发现并命名了龙鱼。后来在世界各地又慢慢的发现了更多的龙鱼品种,概括的分为亚洲龙鱼﹑非洲龙鱼﹑澳洲龙鱼和美洲龙鱼。亚洲龙鱼的种类最全,也最受到鱼友的喜爱;澳洲龙鱼和美洲龙鱼常作为练手鱼,价格比较低廉;非洲龙鱼在当地作为食用鱼而存在,养的人非常少。            


追溯完龙鱼的历史接下来我们了解下各地龙鱼的具体地理分布

  亚洲龙鱼主要分布在马来西亚半岛、菲律宾、印尼(加里曼丹和苏门答腊)、柬埔寨、越南和老挝等地。但近些年来由于人工繁殖等原因,国内也有很多人工繁殖龙鱼,所以在买鱼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澳洲龙鱼包括星点龙鱼和星点斑纹龙,其中星点龙鱼主要分布在澳洲北部水域,星点斑纹龙分布在澳洲东部水域。 

  美洲龙鱼包括银龙、黑龙和象龙。银龙主要产于巴西亚马逊河流域,1935年引入美国,1955年引入日本。1966年日本神户的宫田先生在九州阿苏长阳的热带养殖场利用温泉首先人工繁殖成功。但我国市场上所见的还是由南美经过美国转口引进的人工繁殖的极少。黑龙主要分布在亚马逊河、圭亚那等地。象鱼主要产于哥伦比亚和巴西,在当地属于食用鱼。

  非洲龙鱼只有一种,在当地称为尼罗河龙鱼,而一般被我们称作非洲黑龙。它主要分布在尼罗河中上游和热带西非洲,在当地被作为食用鱼存在。

 

动物学分类地位

  龙鱼在动物学分类上属于脊索的动物门鱼纲骨舌鱼目骨舌鱼科的Scleropages属和Osteoglossum属,其下可以分为多个品种,如银龙鱼、黑龙鱼、亚洲龙鱼、珍珠龙鱼、星点珍珠龙鱼等,其中亚洲龙鱼又可分为红、金、青三大品系。

红龙鱼:


金龙鱼:


青龙鱼:


星点珍珠龙鱼:


银龙鱼:


珍珠龙鱼:        


                

血红龙:


  它的分布一般是在卡普林斯河流域的中上游较为广扩的潭区或小湖区,血红龙的特征可以从二方面来辨识,体型与鳞片的表现,在体型上,一般以圆钝炮弹型居多,会有这样的体型表现主要系因为生长环境的关系,血红龙的猎食行为以速度追食为主,所以需要较为流线的体型,它们的主食为小鱼及小虾等水生动物,在鳞片的表现上面,血红龙的主色系分为三次发色模式,主色会盖满整片鳞片,但它的发色一般以黄橘开始,小鱼整只黄黄的,很容易与黄金红龙混淆,差异仍在于鳞片的表现上,若仔细观察第一次开始发色的血红龙,我们可以发现他的鳞片上的黄色相当厚实,盖过整个底色,而黄金红龙则没有这样的表现,而且血红龙的发色是呈现整只发色的模式,所以一开始并不讨喜,简直是养只黄龙,当饲养到幼龙成长为亚成龙时,会发第二次色,此时在厚厚黄黄的鳞色上,会再发出一层橘红色的色彩,在这个时期,有人会认为它是只橘红龙,而这个色系会持续至八至九岁,当最后一次发色时,会在第二次发色的橘上整个转变为深红色,才完成整个发色,时间上是很长的,但也因为这个原因,并不受市场欢迎,而走出种鱼的行例之中。道理很简单,当贸易商至鱼场选鱼时,谁会希望挑到一只整只黄黄的小鱼,当一线水族馆捉这类的鱼去卖时,跟顾客说养到最后一定红,谁会相信?所以以前有些故事,当鱼只养了几年后还不红,饲主拿回水馆换鱼,没想到几个月后,这鱼发出整片的大红色,这说明了血红龙后期发色的原理。因为走出鱼场种鱼繁殖行例,目前血红龙幼鱼极为稀少。


辣椒红龙:

  分布于卡并林斯河中游,以表现可以区分辣椒红龙与绿皮辣椒红龙,在以往的分系之中,辣椒系的红龙被归为橘红龙系列,那是因为与血红龙相较之下,他们没法如同血红龙般有深重的暗红色主色,真正拿印刷色卡去比较任何辣椒红龙,我们可以发现确实如此,即使如此辣椒红龙却成为取代血红龙的主力种鱼,这是因为一般的辣椒红龙它的发色,第一次发色便可以有橘红的表现,这对于感观为主的观赏鱼市场而言,能够让人较有信心购买,另一方面,辣椒红龙的底色以绿为主,在将来发色到达顚峰时,不论主色发出的是橘红色或是鲜红色,在对比的视觉感观上,确实比血红龙还有看头,辣椒红龙的二种分系之中,有分为绿背的一般辣椒,这类的鱼只我们发现他们的发色是较为快速且第一次发色便能以橘红色彩呈现,而绿皮系的辣椒则不同,所谓的绿皮辣椒指的是每片发色的鳞片,均能红绿对比,这类的鱼只,与血红龙有几乎相同的特性,他们的发色一般较慢,幼龙一开始也几乎是橘黄为始,要到第二次幼鱼转亚成鱼时才会发出橘红色系,这是在正常养殖的情况之下。


斑加红龙:

  这是以流域地名命名的鱼种,又称为”班扎尔马新红龙”这是在西加里曼丹班扎尔马新地区流域之中所产出的龙鱼,简称为班加红龙,这类的龙鱼鳞片有三种色彩,但外框并不会发色,他的内框为粉红色系,底斑形状与红龙相同,为马蹄形状,尾与各鳍会随成长而由红转为鲜黄色,因为内框会呈现粉红色系,而被归类为红龙,它们小时候很容易与红龙小鱼混为一谈,因为若不细看,光看三鳍的红色,会认为是红龙的幼鱼,这是在选购上所必需注意到的事项。


青龙:

    一般分布很广,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乃至辽国,有一说是菲律宾也有,但小弟没见过,青龙乍看之下与斑加很类似,但它的主要差异在于它不像班加一样,有粉红色的内框,各鳍色亦呈青绿色,整只鱼以体色上的青斑最为明显者最具代表性,然随环境而不尽相同,青龙中较有名的NAMI青龙,是具有虫纹鳃盖,当时于网络上发布时,引起一时的震撼,然一同研究的朋友屏东陈先生却有发现,他的论点是可供考的,陈先生认为,这类的青龙应是与野放的过背金龙杂交而生的鱼种,因为有些过背金龙也同时具有鳃盖纹特征,然就生物演化的过程上来看,若并非杂交而生的,那么他有可能是过背金龙的演化证据之一,无论如何?我们并没有确实的证据可以证实这样的观点,而仅能停留于推论上罢了,而市面上有些水族馆会将青龙称为黄尾金龙,事实上只是为了名称好听些,较好卖而命名。


红尾金龙:

  实际应称为苏门答腊金龙,同样也是以区域命名的鱼只,其分布于苏门答腊群岛某些特定流域之中,因要与马来西亚金龙(过背金龙区分)而命名为红尾金龙,事实上金龙系的鱼只,并不是红尾的,不论是马来西亚或苏门答腊,他们同样有尾鳍1/3上黑的特征,与马来西亚金龙最大的差异在于其鳞片高度没法全部跨越背部,而仅能到达四排至五排。


马来西亚金龙:

  马来西亚金龙又称为过背金龙,其产区为马来西亚地区,主要原生产区为八丁燕镇区与布奇美拉区域,它们的最大特征为亮鳞五排以上并能跨越背部(不一定能每片跨过),背鳍下的鳞区饱满,除此之外,鳞片的表现方式与苏门答腊金龙不同,色彩的变化因角度不同而有差异。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