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特种水产 >你吃过稻田鱼吗?这种鱼在稻田里只吃花穗杂草病虫,半年尾重不足半斤

你吃过稻田鱼吗?这种鱼在稻田里只吃花穗杂草病虫,半年尾重不足半斤

2022-06-17 02:38:11


鱼本不会生活在田地中,所以,稻田鱼应是鱼类中的迁徙族。每年3月,幼小的鱼苗被放入地里,历经6个月的田园生活后,成为一道道盘中餐。一直以来,稻田鱼以其骨小肉多,鲜甜可口,享誉美食圈。


但如今,稻田鱼真的太少了,近30年里,农业产量指向下,农户们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稻田次级生态圈造成破坏,稻田鱼几乎绝迹于部分农村。今年9月,自幼以捉鱼为乐的广州市民秦万里报名参加2015年连南稻田鱼节,寄望于以此寻回健康、生态的农业氛围,追忆童年时光。


而在距离秦万里逾280公里外的连南,逾4万公斤的稻田鱼在千亩田野中游动,大坪村村民唐莉芳与其他近千户农民,等待着丰收的一刻。对游客来说,稻田鱼是一道美食,但对“唐莉芳们”来说,稻田鱼是发展的希望,也更像一门科学。



起源
稻田养鱼始自唐代
原为节省田间除草


稻田养鱼是连南“八排瑶”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颇具民族特色的耕作方式,最初“八排瑶”的先祖放养稻田鱼是为了节省田间除草的劳动,随后逐渐发展,形成当地特有的一种生产方式。稻田养鱼这一类型的生态农业,是岭南特色农业之一,早在唐代已有起源。


捕鱼 摄影:周婉婷 由连南政府提供


据《岭表录异》(地理杂记,全书共三卷,唐刘恂撰,记述岭南异物异事,是了解唐代岭南道物产、民情的有用文献。也是研究唐代岭南地区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资料。)卷上记载的岭南地区利用鱼改造土地贫瘠的山坑田,是后世稻田养鱼的起源。


传说中,在隋唐时期,排瑶人的祖先经辰州、道州等地迁徙到连南的大山里,从此在此处过着游耕生活,自宋代始结寨定居。,他们将房屋修建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山腰上。山寨四处设防,壁垒森严,以抗御外辱。瑶族定居后,开始了稻田养鱼,耕种的方式。

衰荣
农药曾让稻田鱼消失
而今又发展至2000余亩


多年以后,到了秦万里这代人,稻田鱼的意象更多是浪漫的。它是童年的味道,秋天里的一抹亮色,还是丰收的喜悦。



秦万里说,在他小时候,农忙时节,进田捉鱼就是最快乐的事情,像节日般。他会跑到亲朋好友的田里,与他们一起抓鱼,浑身泥浆,却乐在其中。与秦万里同龄的连南人陈建业,在瑶区长大,谈起稻田鱼,他就想起凉爽的秋风,光腚、满身泥巴的小伙伴,捞到大鱼的成就感。

70年代至80年代,瑶区山民仍保留着传统的务农形式,农忙时节,亲朋好友会互相帮助收割稻子,劳动间隙,大人们便在田边搭起火炉,或煎煮,或烧烤几条稻田鱼吃,作为一种劳动的犒劳。小朋友到伙伴家帮忙时,别家大人还会送上几条稻田鱼,提着鱼带回家的心情,陈建业记得,满是自豪。晚上,母亲呈上一盘煎好的稻田鱼,一家围坐聚餐,“那种感觉,现在吃豪华大餐也比不上。”

这份记忆在现实中越来越难得了。小泥蟹消失了,小泥鳅消失了、稻田鱼也逐渐消失了。


稻田鱼丰收季节,村民背着小孩在田间抓稻田鱼。


在秦万里印象中,近30年来,稻田鱼的踪影日渐减少,老家的地或出租或丢荒,“田都没了,又哪来的田中鱼。”他说,自己奋斗了几十年,从农村到城市,生活条件好了,同时也见证了农村的衰落。务农艰难,不少农民为生活所迫,为了产量,不断向自己赖以生活的土地注入“慢性毒药”,过去田地里生机勃勃的场面已不复存在,儿子一代的人,对稻田鱼乃至稻田很无知。


正因如此,今年,他带着一家人来到连南,参加稻田鱼节,除追忆自己童年时光,还想让自己的孩子对自然了解更多。更重要的是,他想传递一个信号让农民知道:不靠化肥、农药,一样能赚到钱。

与秦万里的“文艺”路线不同,陈建业更像是一名“实干派”。他成立了一家特色农业企业,利用电商的方式推广家乡的农特产品,甚至以O2O模式推广稻田鱼,发展本地生态旅游,“你要让农民赚到钱,他们才会更自觉地杜绝化肥。”

于此同时,政府也在行动。2011年,连南稻田养鱼面积达300亩,但养殖方式较为传统,单产也较低。在连南县农业部门的争取下,2012年广东省节地节水高质高效渔业示范园区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示范园区建设项目)下达连南瑶族自治县,至今稻田鱼面积不低于2000亩。

算账
一亩稻田鱼
抵上“十担稻谷”


2014年,连南瑶族自治县首届“稻田鱼节”正式开幕。来自珠三角各地的万名游客走进田间地头,这是连南稻田鱼首次向公众亮相。

近几年,稻田鱼成为连南当地着重推广的特色农业方向之一,历史悠久的稻田鱼,在产量指向的农业生态中打了个滚,再次成为农户们的希望。


刚刚收获的稻田鱼。


除建立示范园区外,连南县组织技术人员到田间,指导农户如何利用现有条件,做好田间鱼沟开挖、修葺等技术指导,举办培训班,使农户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简单养殖观念转变为利用现有水产新技术提高养殖产量、养殖质量的观念,使农户从被动的简单生产转变为主动的田间管理,提高稻田鱼产量与质量。

同时,该县做产后销售工作,联系和组织农业企业、当地稻田养鱼合作社、稻田养鱼协会以及酒店对稻田鱼成品进行收购。由于鱼品质高,商家纷纷主动联系农户要求批量购买,收购价格达到30—35元/斤。

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连南,人均可耕种面积小,稻田鱼是充分利用土地的好办法。

连南大坪镇大坪村村民唐莉芳家有2亩地,以前两夫妻都在外打工,家里的田出租,今年3月,她拿回田,投入2000多元购买鱼苗,“现在稻田鱼30多元/斤,比养猪还要好”。如今在大坪村,村里许多农户都养有稻田鱼,年均收入逾千元,抵上十担稻谷。


科普
稻田与鱼共生互惠
无需施用农药化肥


从浪漫的意象中走出,稻田鱼的养殖,更像是一门科学。尽管难以追溯,但可以想象,一开始“迁徙”到稻田中的鱼,是鱼龙混杂的。如今留下的主流稻田鱼———鲤鱼及少量鲫鱼,是这个次级生态圈自然选择的结果。他们的共同特征是繁殖能力、生存能力强。



▲随着稻田的水排去,稻田鱼一一露出水面。


鲤鱼喜欢在水色比较暗褐、透明度较低的水域中生活,能耐寒、耐碱、耐低氧,对水体要求不高,能在各种水体中生活,只要水域没有被污染,就能生存。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

冷水田养半年尾重不足半斤


很大程度上,稻田鱼是天生天养的。鱼苗于春耕时放养于稻田,采用高山流动泉水养殖(俗称冷水田),秋季稻田收割时收成,生长期达6个月,尾重2至4两,少数能达到半斤。养鱼稻田做犁耙时施足基肥,插禾后七天左右放鱼。每亩稻田大约放优质鲤鱼、鲫鱼、福寿鱼等200—300尾。过段时间再增放数百尾鲤鱼秋子搭配养殖,供第二年鱼种放养需要。

要放种,须存种。每年9月后,农户们卖出大多数稻田鱼外,还会留下一些“涨肚鱼”(产卵鱼),放回稻田边的小池洼,喂以牛粪、水稻穗头等,承担着稻田鱼家族“传宗接代”的重要责任。



为了增加稻田鱼的产量并提高其质量,农户须加高加宽田埂(田基),使其宽度、高度达到50㎝左右,保证不漏水、垮塌,还可采用水泥板或三合土护坡,防止黄蟮、田鼠、蛇穿洞,导致漏水逃鱼。


养殖稻田鱼还须开“鱼溜”(渔沟和鱼塘)更像是为稻田鱼们提供“临租房”,除可让稻田鱼逃避蛇、鼠等天敌外,还可解决晒田、施肥矛盾,在农业实践中发现,生活在“临租房”中的稻田鱼产量更高。


除“住房”外,农户还要开好进、出水口,用竹、木、尼龙网、铁丝网等材料做成弧形的“大门”(拦鱼设置),鱼塘上再搭一个凉棚,供鱼避暑防寒。  

食用稻穗鱼鳞偏软更营养美味


据统计,如今在连南瑶山上分散种养的面积超过2000多亩,每亩产稻米250公斤,产鱼30-40公斤。在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恢复研发中心研究院胡慧建博士看来,稻田鱼之所以能在连南大量繁殖生长,很大程度与其区域的“光、热、水、肥”的气候、地理条件有关。



大坪镇小板东村秋色,稻田内养着鱼儿。


在稻田里养鱼,鱼与稻谷是一种相互依存的生长模式,稻田能提供杂草、虫和稻花给鱼取食;而鱼又能为稻田清除杂草和病虫,达到相互促进生产的效果。因此,稻田里不施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和肥料。据胡慧建介绍,稻田鱼与水稻形成的生态系统,可以构成自我循环,共生互惠。

稻田鱼的鲜甜由来也与其养殖方式息息相关,由于稻田鱼食用水稻自然散落的花穗,吸收了大量的有机营养,其味道与肉质与普通鲤鱼不同,被认为营养价值更高,甚至连鱼鳞都偏软,可供食用。除此之外,稻田鱼个头也更加圆润,头部与腹部呈圆状,与普通鲤鱼存在差别。


来源:清远日报

编辑:安然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