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新闻 >草鱼鲫鱼等鲤科鱼类养殖要注意防止扁弯口吸虫病

草鱼鲫鱼等鲤科鱼类养殖要注意防止扁弯口吸虫病

2021-10-04 20:44:47

草鱼鲫鱼等鲤科鱼类养殖要注意防止扁弯口吸虫病



  
  扁弯口吸虫病是由寄生于鱼类鳃部、鳃盖内侧及肌肉里的吸虫的囊蚴引起的疾病,可感染草鱼、鲫鱼等鲤科鱼类,对于鱼苗及鱼种有一定的危害,一旦感染会造成较大的损失,主要感染季节在秋季,笔者将2014年治愈的一例扁弯口吸虫病病例总结如下。

  一、发病池塘
  发病池塘面积30亩,水深1.8米,主养鲫鱼,套养团头鲂,花白鲢,亩放养100克鲫鱼鱼种1500尾,有叶轮式增氧机及自动投饵机,上年年底没有清塘,池底淤泥较厚。

  二、发病情况
  9月25发现养殖鲫鱼出现狂游症状,体表及尾鳍尖端发黑。后出现零星死亡,其他鱼无症状。镜检鳃丝无虫,水质指标良好,内脏情况一般,部分濒死鱼肠道仍有饲料。笔者应邀前往检查,发现鳃部有大量黄色的包囊,挑破包囊,里面有黄色蝇蛆样虫体爬出,诊断为扁弯口吸虫引起的扁弯口吸虫病。

  三、治疗情况
  鉴于虫体外面有包囊存在,笔者选择具有内渗透作用的敌百虫进行泼洒,剂量为0.9PPM,连用两次,中间间隔一天。

  四、治疗结果
  药物泼洒3天后,死鱼数量逐渐降低,池塘下风处撒网随机抽检3尾鱼,发现鳃部的扁弯口吸虫已经脱落,包囊部位形成了空洞。建议养殖户提高投喂饵料蛋白含量,足量投喂饵料,促进伤口恢复,一星期后再次抽检,鱼体已经恢复健康。

  五、几点思考
  1.池底的淤泥内有众多的病原微生物,保持合适的淤泥厚度很重要,若有条件,应每年清塘,可以有效降低寄生虫疾病的发生。
  2.不少寄生虫会在鱼体形成包囊包裹虫体,常规药物很难杀灭或驱除,应该选择合适浓度的具有内渗作用的药物进行处理,方能取得一定效果。
  3.扁弯口吸虫寄生处在虫体被驱除后会留下空洞,需要通过提高饵料质量来促进伤口的愈合。(《海洋与渔业》)


鱼类养成期和苗种期鳃霉病的防治方法

  作者:江苏泰州市姜堰区沈高水产技术服务站 黄根东 张喜红
     广州精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王兴仿 王玉群

  鱼类鳃霉病目前发病较多,本文为了描述方便,把鱼类鳃霉病根据发病时个体大小和孵化的时间分成养成期鳃霉病和苗种期鳃霉病。因为对此病重视度不够、显微诊断不完善、苗种高发、治疗药物效果待提高等因素,此病将对我国鱼苗种产业和成鱼养殖产业带来大的困扰。

  一、鳃霉病的病原形态和流行病学

  1.病原形态

  鳃霉病是一种真菌性疾病,主要病原是鳃霉。鱼类寄生的鳃霉,从菌丝的形态和寄生情况来看,有两种类型。

  寄生在草鱼鳃上的鳃霉,菌丝较粗直而少弯曲,分支很少,通常是单枝延生生长,不进入宿主血管和软骨,仅在鳃小片的组织生长。寄生在青鱼、鳙、鲮、黄颡鱼鳃上的鳃霉,菌丝较细,壁厚,常弯曲成网状,分支特别多,分支沿鳃丝血管或穿入软骨生长。

  2.养成期鳃霉病流行病学

  养成期鳃霉病流行季节为水温较高的5-10月,尤以7-8月为发病高峰,水温超过28℃高发,有机质丰富的水体高发,可短期内引起鱼大量死亡。

  养成期鳃霉病在我国南方各省以及北方的辽宁等地均有流行,感染对象包括草鱼、青鱼、鲫鱼、鳙、鲮、银鲴和黄颡鱼等,并以鲮鱼最敏感,受害最严重。

  3.苗种期鳃霉病流行病学

  苗种期鳃霉病流行季节为苗种繁殖期,每年4月就有发生,繁殖期持续发生。苗种孵化出的第2天就能用显微镜在鳃上观察到鳃霉,在孵化池中的死亡高峰常从第5天开始。如果苗种在孵化池中感染水霉,但发病不严重,暂养到2厘米左右异地运输,下塘后大概10天左右开始发病,15天左右是死亡高峰。四川的加州鲈高发此病,导致2013年多地发生、要投苗3次才成功。

  苗种期鳃霉病多种苗种易感。食用鱼类尤其以鳜、鲤、黄颡鱼、鲮等苗种高发,死亡率高。观赏鱼以分类地位原始的鱼类高发,如金龙鱼、银龙鱼。

  近年来,广东等南方地区由于水温高、可提前1个月繁殖苗种、鱼苗繁殖配套好等因素,使得广东繁殖的鲫、鲤、加州鲈、鳜等品种水花和2厘米左右的苗种空运到四川、江苏等北方省市,在当地温室里培育1个月,销售给养殖户的模式得到极大的发展。南苗北运成为一种趋势,但2013、2014年南方地区苗种繁殖期持续阴雨、水温偏低、光照弱等因素导致受精卵孵化水温低、孵化时间长、孵化率低,加上对孔雀石绿严格禁用、鳃霉菌在环境中生存能力强等,使得苗种期鳃霉病高发,该病将对国内鱼苗产业带来严重打击。

  观赏鱼中的银龙鱼苗种也高发鳃霉,从东南亚某国进来的银龙鱼苗种到达国内大概10天左右开始发病,15天进入死亡高峰。经过询问在当地的捕捞暂养苗场就发现黑鳃,进入国内时会看到鳃发青。水温越高则发病越快,30℃水温比28℃水温发病快得多。

  二、鳃霉病的病理和特征

  1.鳃霉病致病机理

  初期无明显病变,当附着于鳃的孢子发育成菌丝,菌丝向内不断伸展,多次分支后,沿着鳃丝血管分支或钻入软骨,破坏组织,导致微血管堵塞,鳃小片上皮增生,鳃瓣黏液增多,鱼鳃苍白或出现点状充血、出血。鳃霉大量生长时,导致鳃组织坏死,鳃瓣边缘糜烂和缺损,病鱼因高度贫血而使整片鳃呈青灰色或黑色,呼吸困难,失去食欲,最终导致死亡。

  2.养成期鳃霉病的诊断

  现场诊断有3个特征:①鳃丝呈青色或黑色;②消毒剂或抗生素使用后死亡量不下降或增多;③喜欢聚集在溶氧高处。显微镜镜检可发现鳃组织中有分支的鳃霉菌菌丝或鳃霉产生的许多大小一致的透亮孢子,可确诊。

  3.鱼苗期鳃霉病

  现场诊断时有3个特征:①背鳍后、尾鳍前、鱼背部有白点,较大的苗种肉眼可见,这个白点可能是血液阻塞、血管畸形等原因引起;②鱼苗嘴巴常张开,感觉鱼机体缺氧,但水体溶氧充足;③鱼卵孵化、脱膜困难、鱼苗死亡率高。尤其是第1个特征出现时,严重怀疑是鱼苗期鳃霉病。通过显微观察的方法确诊,因鱼苗期苗种比较小,鳃部发育不全,观察鳃霉需要耐心。

  三、鳃霉病难以准确诊断的原因

  目前对鳃霉病难以准确诊断的常见原因:①对此病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此病发生率很少;②鳃霉病和水霉病分不清楚,认为高温期不会有鳃霉病;③教科书和鱼病图谱上描述不多,图片不多;④判断该病需要显微镜观察仔细;⑤现在很多鱼病诊断场所是显微镜连着电视,低倍物镜、低端摄像头搭配电视,造成电视显示失真。鳃霉不像运动虫体利于辨识,需要从颜色来判断是否鳃霉,而很多电视显示时红色和黑色颜色锐利度差,难以判断。此病最好用肉眼通过目镜观察鳃丝颜色;⑥此病经常被误判为水质不好、鳃丝脏或细菌性烂鳃等。(《科学养鱼》)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