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水产资讯 >【瑞普在线】黄桑鱼裂头病病因分析及治疗措施

【瑞普在线】黄桑鱼裂头病病因分析及治疗措施

2021-05-29 21:58:52

裂头病又叫“一点红”病,为近年来黄颡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此病死亡率高,治疗难度大。


“裂头病”多发生于高密度养殖池塘,主要危害黄颡鱼、长吻鮠等鲿科鱼类。发病池塘其他品种鱼类并不感染,这可能与黄颡鱼所属的鲿科鱼类不同于其他鱼类的头部构造直接相关。从苗种到成鱼均有发生,苗下塘一个月内该病就开始发生,一两到三两之间的鱼种发病较多,尤其是二龄鱼发病率较高,半斤以上的鱼几乎不发病,发病水温在18—30℃之间,在25℃以上发病较严重,每年的6—9月为发病高峰期。


池塘水质与底质恶化,氨氮,亚硝酸盐超标时易发病。裂头病的发生多伴随其他疾病的发生,最常见的是败血症发生后,易出现裂头病。该病病程长短不一,短的几天,长的可达20天至一个月以上。


头部“裂开”是“裂头”病的主要特征,“裂头”是发病的末期症状,早期病鱼头顶部充血、出血、发红,在颅骨正上方形成一条带状凸起或出血性溃疡带,严重时头顶穿孔,头盖骨裂开,甚至露出脑组织。也有的发病过程头部骨骼直接裂开,并不发生带状出血溃疡带。病鱼腹部膨大,鳍条基部、鳃盖充血,肛门充血、外突。腹腔内含有大量含血的腹水,肝肿大,肠道充血、发炎,肠腔内充满淡黄色水样液体。但并不是发生“裂头”病的黄颡鱼都会出现“裂头”症状。有些病鱼在未“裂头”之前便死亡。


二、疾病爆发的因素

经过多地的病原分离和人工感染,已经明确该病是鲶爱德华氏菌感染造成的。其感染途径主要是经鼻腔感染嗅觉细胞,再进入大脑,经脑膜感染头骨,也可经过消化道和鳃感染。爱德华氏菌为水中常见细菌,也是水产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当水质恶化,鱼体抵抗力降低,可诱发疾病的发生。


通过大量的实际产生中的疾病爆发案例可发现,黄颡鱼“裂头病”单纯发生的几率很小,多伴随其他病害出现。最常见的是败血症发生后易出现裂头病。出现裂头症状的鱼塘,前期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害。裂头只是一种症状。早期时不易发现,鱼出现异常甚至开始死亡,才能引起注意。死亡的鱼中并未全部有裂头症状,说明裂头并不是引起所有死亡的病因。只是明显直观的裂头症状掩盖了其他导致死亡病因。相对而言,患有“裂头病”的黄颡鱼,更多地是死于爱德华氏菌随着血液循环到达机体各处的组织器官引起的全身感染和败血症。


在基层实际养殖的过程中,经常可以发现患有裂头病的鱼伴随有车轮虫的寄生,主要的原因是鱼类患病之后体质较弱,引发车轮虫的继发感染。

发病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养殖密度鱼过大,随着主要养殖区域的塘租不断攀升,黄颡鱼的投苗密度不断加大,导致投放的鱼类活动空间减少,抢食过程之中的相互拥挤刺伤、机械损伤都可能使体表出现伤口,使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更易感染寄生。

 (2)池塘残饵、排泄物较多,水体污染严重。水质较差,氨氮、亚硝酸盐高。溶氧低,鱼类对溶氧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造成机体的生长生理机能受到影响,体质及免疫力下降。当外界气候条件突变引发池塘水环境突变如倒藻、水体浑浊等,导致水生动物的应激作用的叠加,疾病更容易爆发。

(3)缺乏防病意识,没有定期调节或改善水质和底质,内服预防鱼病。


预防裂头病的预防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下几点: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池塘条件,水源等),选择合适的养殖密度,池塘养殖密度越高,水质调节与病害的风险就越大。

(2)养殖过程中做好池塘底质与水质的管理。底质和水质的恶化通常会增大养殖鱼类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由于黄颡鱼是底栖鱼类,对底质的变化更为敏感,可以定期使用“水优美”进行水质调节,定期使用“瑞普底爽”进行底质改良。

(3)定期做好鱼类的保健工作,定期使用免疫增强剂(如水产电解多维)拌料投喂,增强鱼类的体质和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


裂头病的治疗:

发生裂头病的鱼,由于有病原菌寄生在鱼体的脑部,所以要选择一些能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恩诺沙星”来抑制或杀灭颅内的细菌,才能够完全控制病情,内服5~7天为一疗程。同时用“中药活性碘”进行外用消毒,由于黄颡鱼是无鳞鱼,不建议使用刺激性强的强氯精。在治疗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百菌特克”配合“益生元+乳酸可乐”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收效会更好。


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相关产品信息!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