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水产资讯 >【“我为侗乡献一策”征文作品】关于浅谈剑河苗侗民族的水浴鱼文化

【“我为侗乡献一策”征文作品】关于浅谈剑河苗侗民族的水浴鱼文化

2022-05-30 18:38:00

    浅谈剑河苗侗民族的水浴鱼文化

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万物的生成。如果没有水,也就没有鱼,更谈不上鱼文化;如果没有水,就没有浴,就更谈不上发展浴事业;如果江河没有鱼,那水淡而无味,也就是死水;水靠鱼、浴来充实才能出现生机,那它才有活力,才显现出水的价值。所以说发展水、浴、鱼事业是相辅相存的,只有把我县的水、浴、鱼事业综合协调发展,那才能更好地把剑河旅游引向深入。

  一、水文化

剑河县是苗侗少数民族聚集区,有丰富的水资源,主要河流有八卦河、太拥河,有仰阿莎湖,有大小溪流六十多条,县境内水流量多且落差大,可利用水价值较高。如仰阿莎湖因国家“十五”计划重点水利工程——清水江流域修建的三板溪水电站而形成,湖区主航道长130公里,其中百分之八十水面在剑河境内,涉及水体支流50多条,呈树枝状分布,支流航道累计长120公里,湖面平均水面宽大于360米,最宽水面达1500米,水库面积近80平方公里,形成库区水体居于深山上的苗乡侗寨,罕见的原始森林与山水合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难得的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游船旅游和度假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景区内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且有特色的苗侗人文旅游资源。辖区内还有远近文明的平岑明潭湖,雷打塘湖,青山界湖,这三湖坐落在海拔一千米的高山上,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人们休闲度假避暑的好地方。


  在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水与苗侗神话有着相关传说,仰阿莎也就不例外。仰阿莎意为“水边的小姑娘”,也叫“露珠姑娘”和“彩虹姑娘”,有冰清玉洁之意,是清水江河畔一个动人的美丽传说,流传黔东南苗族地区,但主要流传发源地就在我县观么镇。传说仰阿莎是从观么镇乌包村一口水井中出生的,是井水的女儿,她就是一个水的姑娘,因而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水姑娘是最美丽、最善良、最能干、最勇敢的苗族女神。

  侗族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也与水有关。相传很久以前,天上下了七天七夜的倾盆大雨,大地发生了一次很大的水患,面对此灾难,人们无能为力,整个大地被洪水淹没,人的生命基本上处于即将灭绝的境地。传说有一对兄妹,在逃生的过程中,忽然发现身边水中漂浮着一个特大的空白瓜,兄妹俩急忙爬上去,坐在白瓜里面,漂来漂去,过了七天七夜,突然出了十二个太阳,把水晒干,两兄妹又回到了大地上,地球也只剩下兄妹俩人。面对此情此景,兄妹俩没有主意,只有兄妹结婚,才可以生育儿女,繁衍生息。但此情此理与以前老人的风俗不合,若兄妹不结婚,人类就只有自生自灭,兄妹俩经过很长时间的思索,勇敢地做出了由天定夺的办法。即点燃一根香,烟向上走就结合,烟四处散就不结合。结果是烟齐齐的向上走了,兄妹俩听天由命,结合在一起。一年之后,兄妹生下了一个怪胎,像白瓜似的一个大肉球,兄妹俩见状,后悔莫及,哥哥拿起砍刀,一刀砍去,肉球分成了两半,兄妹俩惊讶,肉球里的各种器官样样齐全,只是位置全部错位而已。兄妹俩怀着沮丧和无奈的心情,抽出肉球里的骨头,扔上高山,割下肉球的肉,丢进山间河流,掏出肉球的血,泼向平原,拿出肉球里的五脏六腑,分别埋到了戈壁沙滩和农田草原。后来,骨头变成了苗家,肉变成侗家,血变成了汉家,五脏六腑变成了其他民族。

  不论怎么说,苗侗族的传说都反映了人类的起源与水有关。水不仅可以造就天地万物,即有善的一面,也有毁坏人类生活的一面,因此形成了苗侗民族在水的观念上一方面是敬,另一方面是畏。敬是由于水是人类的生存基础,天地万物可以由水而生;畏则是因为水有恶的一面,它可能危害人类。因此,人们敬水就是要保护水环境,诉求水给人类带来吉祥,带来福祉。


  在历史上,苗族的几次大迁徙,都是顺着江河而上,都与水相关,并且在今天,苗族的居住环境中,河流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剑河县大多数苗族村寨位于山麓和山顶的半山腰上,一般依山傍水,背后与林木葱郁的山坡相连,前面为山麓坝子。仰阿莎湖畔的苗族村落形态既有山间鳞次栉比团状,又有河谷带状,但最多的是半山簇形态。景观上,建筑依山就势,贴壁凌空;村落房屋木质建材,树皮小瓦,古香古朴;村落内部古树参天,百鸟栖息;村落巷道,纵横交错,石级蜿蜒;村落周边,层层梯田,小桥流水。山、树、井、田、房、院、坪、渠、塘、路、桥等是村落要素,构架了剑河苗族村落特殊的网络结构,其中山、树、井、田、坪是苗族古村落安居立寨,不可缺少的生产生活要素。井是苗族古村落生产生活的源泉,村寨选址离不开井水,剑河苗族就有“无井不成村,无田难立寨”的古训。,两旁或山麓,无论天干下雨,泉水充盈,清澈可口,冬暖夏凉,是苗族村落安居立寨的重要条件之一。村落选择泉水、河水丰富的地方居住,主要是为了保证村落的人畜饮水、洗涤、灌溉和消防安全。

    水是侗族文化记忆的原型意象,反复显现在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象中,如“雾生万物”神话叙说,生命起源于水的变体是雾,由雾而衍生万物。在侗族洪荒神话中,洪荒后仅存下的兄妹二人成婚后再造人类。侗族古歌的代表作《祖公上河》叙说来自水滨以及沿着水路的迁徙路线,“当初我们侗族祖先,住在那梧州一带。当初我们侗族祖先,住在那音州河边。梧州地方田坝大,音州地方江河长。”剑河县小广一带王姓《祖公进寨歌》:“不知哪朝哪代,我们王家祖公,住在那大河下游,浙江温州”。侗族民族学专家杨权教授认为:“古代侗族的一部分人很可能如诗歌中叙述的那样,原住在骆越故地苍梧郡一带,后来溯珠江经柳江至浔江而上,从金门到梧州至柳州到达今日侗族聚居的湘黔桂毗邻地带”;“还有来自江西吉安府、湖南常德和浙江杭州或温州等地的各种《祖公歌》”,“许多侗族传说他们的祖先原先居住在‘大河下游’的浙江杭州或温州”。侗族民间信仰也多与水有关,如新建萨神祠都要到“萨”的起源地去取来灵水供奉,有“萨芭”管雷电风雨,“萨闷”管水井,“萨高桥”管桥,“萨能”管河流,“萨斤”管山林,是对以山水为中心的天地万物的管理的认知。

侗族生活居住地,大多是风景秀丽,青山环抱,绿水绕庄,多为依山傍水而居。村寨边有参天古树,名曰“风水树”。侗族鼓楼是建筑于侗族村寨中的一种集楼、阁、亭于一体,形状与一株站立的杉树相似的攒尖顶宝塔形密檐式木结构建筑。侗族人民很重视水井和凉亭的建设。在水井下方,常常另辟洗菜槽和洗衣槽;在水井上面,往往盖上凉亭,以遮雨水和落叶,保持井水清洁干净。

  苗侗族的特色生态经济方式也有独特的特点,依山傍水是苗侗族人民的独特生存方式。为了生存,苗侗族的先民利用智慧将半山区的自然环境改造适合于水稻种植的环境。通过开挖水渠,改变溪流把溪水引入田地,为了保持水土,苗侗先民挖掘水塘,用建筑坝的方式构建浅水沼泽地,如平岑水库就是在50年代,当地侗族人民为战胜旱灾而修建起来的2平方公里的水库。当地苗侗人民在修建人工水库的基础上,很早就构建了独特的生态农业系统,“稻―鱼―鸭”共生系统。“稻―鱼―鸭”共生系统简单地说,水塘蓄水,必要时用以灌溉,同时水塘里养着各种鱼类,也放鸭、鹅等家禽。有时因为水塘与稻田紧挨着,于是稻田里也养鱼,小鱼可以自由地出入水塘与稻田之间。例如,春耕插秧之时,由于秧苗太小,成鱼就被拦在水塘中,以防成鱼破坏秧苗,到秧苗长成禾苗,鱼也可以自由出入稻田。另外,这种“稻―鱼―鸭”的共生系统,还发挥了一个人工的湿地生态系统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利用水塘蓄水是苗侗族人民主要水利模式,他们很少修筑大坝拦水,而是充分利用水塘、稻田、泽、堰和天然的湖泊缓解雨季引发的暴涨暴落的水位,这是苗侗人民因地制宜古老的用水,治水方法。

  我县大搞午苗族“水鼓舞”就是一种在水中的舞蹈。水鼓舞,也称水鼓舞节,就是在水里进行的踩鼓活动,水鼓舞活动正值农历六月,是水稻抽穗灌浆的关键时节,直接影响到水稻的收成。苗族人民希望通过拊水掷泥活动并辅佐祭师用祭祀愉悦水中的龙神与天上的雷神,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水鼓舞仪式在水田、小河中进行,充分反映了当地苗族居民对水崇拜的心理。苗族“水鼓舞”是我国最为独特的在水中跳的民间舞蹈,流传于我县革东镇大稿午村,已有600余年历史。当地苗族群众以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平安。苗族 “水鼓舞”2006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参加第五届CCTV舞蹈大赛荣获群文组金奖,被专家、学者誉为民族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剑河苗侗族有独特与水相关的宗教信仰,每年新春第一天挑水时,每人都要在水井烧香,烧纸钱,以祈求水井保佑平安,喝新年的新水,身体健康,长命百岁。有的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日,将自家小孩祭拜于水井,以致长命富贵,易养成人,以后年年祭井,以诉求人身平安。

  我县的水文化是以水为载体,承载着人与水的联系,如人们在饮水、用水、治水、管水、节水、观水等活动中形成的文化,即承载着剑河人民对水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出的水文化,人与水有密切的联系,如水与人的生命、与人的健康,、经济、军事、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审美等联系中创造的水文化,剑河水文化可以划分为物态水文化、行为水文化及精神水文化三个方面:从物质层面的水文化主要包括融入人们思想情感的水形态、水工程、水环境、水景观等。我县水风景名胜很多,有仰阿莎湖、八卦河、八仙洞、平岑明潭湖、雷打塘、青山界,白水洞等等,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物态水文化要素;从制度行为层面的水文化体现制度制定者的思想和意志,指导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种水文化,分为上层建筑和人们实践行为两部分,前者主要是与水有关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条例、制度、重大决定等,这些制度体现了领导者和管理者的意志,是用来规范社会和人们行为的准则,用于指导人们在水事活动的实践中体现和创造水文化。人们的实践行为主要指人们在饮水、治水、管水、用水等实践中的行为过程和行为规范;从精神层面的水文化主要指与水有关的意识形态,是人们在长期的水事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积淀,具有历史的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对人们行为的指导和维系事业的连续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水哲学、水精神、水价值、水文艺、水著作、治水人物等。古代曾经产生过众多的水神,江神、河神、湖神、海神、泽神、池神、泉神等,祈雨是剑河苗侗儿女水崇拜的重要表现形式,苗侗族传统文化中有大量水传说和故事,如海龙王,麝牛王等,这些神话传说与习俗都是传统水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我县苗侗族水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作用长远。在生活中,我们要节约用水,会充分利用水,不浪费一滴水;尽可能少用洗涤剂,避免对水造成严重污染;爱护环境,不要随便将杂物扔入河水中,以污染河流;坚持绿色出行,不做污染水源的事情。只要剑河苗侗族同胞对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都有相同的认知,把水生态文明建设当着当前的重要任务来抓,那剑河苗侗族的水文化就得以发扬光大。

二、鱼文化

我县苗侗族鱼文化以各种形式表现在民俗和艺术等各个方面。人们在捕鱼、食鱼和用鱼祭祀等生产生活中,给鱼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涵。古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传说,以绢帛写书信装在鱼腹中传递的,谓之:“鱼传尺素。”所以,书信又有“鱼笺”、“鱼符”、“鱼契”之称。把鱼视为民间吉祥物,这是因为鱼与“余”同音,从而产生出对生活的美好,衣食有余的心理愿望。在某些民族村寨现仍保留着除夕吃鱼,大年吃鱼,过节吃鱼的习俗,谓之“年年有余”、“吃剩有余”。

  鱼在民间吉祥图案中,是一个流传极广,传为佳话的装饰形象。鱼纹饰图如石刻、玉凋、彩陶、纺织、刺绣和剪纸等工艺美术作品,众多的鱼形,其形态生动,造型优美,都成为民间美术中的珍品。在传统图案中如“年年大吉”图,是由两条鲶鱼和几个橘子组成,以鲶谐“年”,橘谐“吉”,表示年年吉祥如意之愿望;“连年有余”图,是莲花与鲤鱼组成,借莲与“连”、鱼与“余”的谐音,表示对生活优裕,财富有余的观念;“双鱼富贵”图,是以两条鲤鱼与盛开的牡丹花组合,寓意勃勃生机,给人们带来幸福美满,和谐昌盛之意;“双鱼戏珠”图,是用两条鱼、宝珠和浪花相组合,“珠”是财富的象征,浪花比喻财源滚滚,此图多为商家置于店堂,有生意兴隆,得利丰厚之寓意。“鱼跃龙门”图,以鲤鱼,龙门和浪花相组合,传说每年春季,有许多大鲤鱼游至龙门山下,跳跃过龙门而化为龙,不能跳过仍为鱼。以此比喻旧时科举制的考中者,赞其光宗耀祖,前途远大。后来则成为比喻人的事业与希望,寓意只要努力奋斗,不懈拼搏,定能获得成功。

在旧时生育崇拜中,由于鱼类产卵最多,人们就用鱼来祈求多子多福或用鱼来谋求社会人多势盛。于是,也就产生了用多子的莲蓬、荷花、童子与鲤鱼组合成如“鲤鱼戏莲”、“童子抱鱼”、“鲤鱼撒子”等图案,多用在婚礼和生育小孩的喜庆场合。有人也把形容夫妇恩爱和对环境的谐调及事业的顺利,比喻为“如鱼得水”。也有把两条神仙鱼和荷花相组合的图案,称作“神仙伴侣”,寓为人世间夫妻情意绵绵,同根同心;还有把数尾金鱼与池塘、水草相组合,谓之“金玉满堂”,这是以“金鱼”谐“金玉”,是形容财富极多,也以此誉称家庭富有和有才学的人。

在我县的苗侗族村寨一般都依山傍水,水源充足,因此,苗侗族群众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利用水资源养鱼,从而还形成了独特的苗侗族鱼文化。

(一)鱼苗繁殖。鱼苗繁殖是成鱼在春分节气开始交配产卵,即“漂鱼”。这个季节要掌握三个最关键的环节:一是“春分”之前要把母鱼和公鱼从大池分开,饲养在约二平方米的小池里,不能过早地让它们交配,否则影响产卵量;二是发现母鱼发情,到处乱窜乱跳时,挑选品种纯、个体大的公鱼放到池里与母鱼交配,即“合田”,受精后要把公鱼取走,以免公鱼吞食鱼卵;三是事先准备树枝或猴子草放到池边,让母鱼在上面产卵,一般母鱼产完卵便开始恢复体力和进食,这时会吃掉鱼卵,要将母鱼捉走,晴天还要把缀满鱼卵的树枝或猴子草拿到岸上,在阳光下晾晒十多分钟再放回池里,这样通过光合作用,促进鱼苗的发育生长。秋收结束,为保护母鱼,苗侗人民便挑选个体大的母鱼放到小水池里,或放在冒水的井边田,砍树枝为鱼做窝,因为井边田冬天水温较高,让鱼安全过冬,第二年产卵繁殖。

(二)稻田养鱼。我县苗侗族有稻田养鱼之习俗,苗侗族人民养的鱼是与水稻连在一起的,稻田收入使谷鱼并重。苗侗族人民认为,鱼能够保护水稻,鱼在水田中活动,能够吃水稻里的寄生虫,吃稻田。

编者语:

       “我为侗乡献一策”侗乡经济调研有奖征文活动,湖南省侗学研究会、广西侗学研究会指导征文评审工作,热烈欢迎关注侗乡经济发展的各界人士投稿,叙说侗人创业,探讨侗乡经济!投稿邮箱1269476079@QQ.com.咨询电话18286103794吴老师,微信wsc010101.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