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特种水产 >敬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贵州民族报原生态黔东南周刊,亮点纷呈……

敬请关注今天出版的贵州民族报原生态黔东南周刊,亮点纷呈……

2021-04-16 04:33:10




  精准发力 亮剑“短板” 

——施秉县党员干部发起脱贫攻坚战纪实

特约记者 李芳芳 本报记者 杨光明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要我脱贫”变“我要脱贫”;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变“小桥流水人家、风景秀美如画”。
    ……
    地处滇桂黔石漠化连片贫困地区的施秉县,正在发起一场脱贫攻坚总决战。时间:年内。任务:5个贫困村出列、 2.2万人脱贫。
    当前,对于施秉来讲,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南部乡镇,最大的短板在农村贫困群体。施秉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贫困村寨,以“美丽乡村在行动、产业扶贫在行动、结对帮扶在行动、清洁风暴在行动”为抓手,下好绣花功夫,众志成城打一场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子。
    

美丽乡村
看“颜值”更看“气质”

    
    仲夏时节,走进施秉县马溪镇王家坪村,村落群山环抱,成林叠翠,小桥流水人家,一幅“氧吧秘境·水墨人家”的田园画卷铺呈在笔者眼前。
    “修自己家的厕所,改自己家的庭院,建自己家的厨房,政府还给补贴,这么好的政策当然不能放过。”王家坪村的张顺昌喜笑颜开地说,“我们这里位于省级自然保护区佛顶山脚下,空气好,风景好,泉水清甜,吸引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下一步,我准备开个农家乐,吃口旅游饭”。王家坪是施秉县开展美丽乡村在行动的缩影。
    近年来,施秉县将全县64个行政村按照精品版、升级版、普通版同步实施,分类推进实施。截至目前,全县共打造美丽乡村25个行政村61个自然寨,累计完成投资4亿余元,受益群众达7.8万人;争取国家贷款10.38亿元建设农村通组路及断头路,投资7680万元,加快开通剩余17个行政村农村客运班线,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全县2733户危房户年底有望搬进安全住房。


    
产业扶贫

既“输血”更“造血”

    
    

 

    为帮助贫困群众走上小康路,施秉县委、县政府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初步形成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良好格局。
    “因地制宜推进‘4+N’产业模式,今年完成‘虫草鸡’养殖400万羽,中药材种植12.8万亩,优质烤烟收购10万担,精品水果面积达7.25万亩,带动贫困人口脱贫1.8万人……”施秉县农业局局长石兴华指着墙上的产业规划分布图,如数家珍地介绍该县的产业规划种植情况。
    贫困村产业持续发展的同时,“如何参与获益”“怎样抵抗风险”两大问号也正在被拉直。施秉县委书记肖俊直言:“群众满意不满意,最重要的一条是看他能获得什么收益,能不能让他致富。我们坚持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让贫困户分享产业红利。同时,抓好农产品价格保险扶贫,完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让产业发展主体和贫困群众放心干、放手干、放胆干。”
    今年,施秉县启动实施扶贫产业项目52个,覆盖贫困户7261户;整合涉农专项资金1.95亿元,探索出了黄桃种植“1313”、虫草鸡养殖“1124”、生猪养殖“送3还1”等扶贫模式。目前全县培育出龙头企业2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35个,带动群众近1.5万户。
    

结对帮扶
授人“以鱼”变为“以渔”


    
    今年以来,施秉县委、县政府率全县党员干部与驻村工作队所有队员,走村入户摸意愿、凝心聚力谋发展、竭尽所能引资金、多方奔走跑项目、俯下身子拔穷根,逐级立下军令状,逐村制定作战图,形成了“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群众主体”的大扶贫格局。
    初春时节,,并为该村贫困户开展了“春季攻势”技术培训。目前,柳塘村依托“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种植辣椒1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2180余亩。
    5月份,施秉县扶贫办在摸清结对帮扶对象的发展意愿后,为马号镇黄古村57家贫困户送去了114头黑毛猪仔,并组织贫困户与有关企业签订了回收协议,切实打消了贫困户的后顾之忧。
    在得知马溪乡马溪村部分村民想养鱼的愿望后,6月7日下午,施秉县国土局为马溪村89户贫困户送去鲤鱼、草鱼等鱼苗5万多尾。
    ……  
    一个个竭诚尽力的帮扶,一项项不断落地的实事,一处处令人惊喜的变化,生动地诠释了:施秉的干部是可以干成事的,施秉的人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目前,全县完成走访贫困户7261户24884人,制定帮扶措施1.2万条,落实帮扶资金4523万元,分别制作了帮扶手册10500册、帮扶公示牌10500个。
    

清洁风暴
管“一时”更管“长远”

     
    走进牛大场镇牛大场村,记者一眼就看到有很多村民在房前屋后、村间小路上忙着打扫卫生。
    村党支部书记王忠平告诉记者,为了改变“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现状,牛大场村制定了《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创新“N户一体”模式,并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和随机抽查,对环境卫生干净整洁的悬挂“卫生光荣户”、“卫生光荣村寨”流动红旗全村表扬,对不讲卫生的挂“不讲卫生户”和“不讲卫生村寨”黄牌全村通报、限期整改,并在公开栏内进行公开。同时,统一配齐垃圾桶、垃圾车,并设立“垃圾兑换银行”,将村民收集到的生活垃圾兑换成生活用品,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
    为加强环境整治,提升百姓的幸福感。今年,施秉县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建设污水处理项目22个,并配齐垃圾桶、垃圾车、垃圾焚烧炉等环保基础设施。并在全县掀起一场清洁风暴“大比武”,推行垃圾“户收集、村清运”制度,帮助各村制定群众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规民约》,全方位建立起农村环境卫生长效保洁机制,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轨道,确保农村环境持久美、时时美、处处美。




抓特色 壮产业 快发展

——天柱县远口特色小城镇建设美乡村富乡民走笔

特约记者 伍 丽


    远口镇是天柱、会同、靖州、锦屏四县“半小时经济圈”的后花园,是东出两湖两广的必经之地,有“黔东重镇、清江明珠”的美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
    2012年,远口镇作为贵州省重点水利水电建设工程——白市水电站建设库区最大的移民乡镇,被黔东南州列为重点建设20个特色小城镇之一。天柱县紧紧抓住这一机遇,围绕山水文化、民族风情作文章,全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小而全”的绿色小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迎来了生态美、旅游兴、产业强的大好前景。

 

提升民众幸福指数

 

    盛夏,走进远口新集镇,只见“三横九纵”的街道畅行无阻,拔地而起的徽式建筑鳞次栉比,清水江上舟行渔歌,江畔游人穿梭……一派生机蓬勃。
    多年来,远口先后建起了留念乡情的春晖乡土文化记忆馆,滨江广场,完成吴氏总祠原貌搬迁,还新增了敬老院、农贸市场、廉租房等基础设施,远口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如今,街道更宽了,店面更多了,房屋宽敞了,街道漂亮了,村寨比城市也不差。”远口镇老住户吴小花女士感慨地说。
    白市水电站下闸蓄水后,库区形成了宽广平静的湖面,两岸青山环绕,碧水荡漾。远口当地独特的木商文化、饮食文化、宗祠文化和库区自然风光实现了完美地契合,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纷纷涌入,观光旅游悄然兴起。
    2016年,远口特色小城镇建设被天柱县列为六大重点旅游项目之一,以5A级景区的标准来进一步打造。据该项目负责人、远口镇副镇长何秀辉介绍,他们将沿江新建大型的水上运动中心、龙舟基地、滨江广场、月亮岛等项目,全力打造集吃、喝、玩、乐、住、行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小镇。

 

辐射农村经济发展

 

    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化,就像“空中楼阁”难以为继。近年来,远口镇坚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人共融合同繁荣”的发展理念,积极引导各村村民结合实际,宜油则油、宜渔则渔、宜农则农、宜商则商。
    发豆腐是远口美名远播的传统佳肴,如今已成为远口的一道产业,并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推广。6月9日,天柱县远口镇第二届清水江龙舟邀请赛暨发豆腐节举行,以举办发豆腐全席宴,向各地客商、游客展示远口发豆腐的文化底蕴、制作工艺等,以提升其知名度,拓展销路。当天,总计售出发豆腐1500多斤。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远口新集镇农业银行、邮政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已入驻营业,数十家超市、酒店、粉馆、旅店“抢占”着街面,两千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在远口镇新市村紫园蛋鸡养殖场,记者看到一群党员干部在帮助农民拣鸡蛋装箱,准备发出销售。紫园蛋鸡养殖场是远口镇养殖园区龙头企业,去年6月创建以来,每天有3万余枚鸡蛋出售,贫困户参与创业有了收益。
    “我是养殖场的股东,又是养殖场的员工,在场里做工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资,去年股东分到红利1000 元。”困难户王泽良、谢妹边拣鸡蛋边笑着说。
    像紫园蛋鸡养殖场这样带富的产业,远口镇今年兴起20 多个,全镇靠产业提高生活水平的群众达2610 户9290 人,实现贫困户全覆盖。




绿了山村 富了村民

——黄平县旧州镇白水寨村发展精品水果助农增收侧记

本报记者 杨光明


    又是一年丰收时,黄平县旧州镇白水寨村的李子进入采摘季。沿着一条蜿蜒的水泥路,穿过几户人家,徜徉在满坡满岭的李子林里,随处可见农民和游人采摘李子忙碌的身影。采摘之余,游客还可步入乡间小院,品农家菜,与村民小酌、把盏话桑麻……
    白水寨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728户、3012口人,现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37户697人。
    大约在10多年前,白水寨村党员干部经过多次实地调查和研究后,在全村荒坡荒地上发动群众栽了1000多亩的“栽秧李、鸡血李、黄呐李、空壳李、柑子果、梨子果、葡萄”等水果。
    10多年来,这1000多亩果树陆续挂果,让果农每年从栽完秧起,卖完了“栽秧李,又卖鸡血李;卖完了鸡血李,又卖黄呐李;卖完黄呐里,又卖空壳李;卖完空壳李,又卖梨子果;卖完梨子果,又卖柑子果”,就这样接二赶三的忙了几个月。在这几个月里,光卖水果一项,就为白水寨村果农每户增加8千至2.2万元的经济收入。
    目前,白水寨村有李子基地1600亩,桃子基地120亩,梨子基地160亩,葡萄50亩。其中,李子基地已有400多亩已经挂果。
    记者在李子基地看到,累累果实将李子树枝压弯了腰,村民结伴在林中采摘李子,欢快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山间……
    村党支部书记吕定志告诉记者,白水寨村种植李子最多的要算营上组了,全组共有28户人家,家家户户种植李子,最多的18亩,最少的8亩。
    今年42岁的杨昌健是组里的种植大户,他家的基地种有李子20亩,光李子年纯收入就达12万元,可解决5名贫困人口就业。再加上林下养鸡、养蜂、养猪,杨昌健家一年的收入可达30万元。他家不但建了新房,买了小车,还到镇上购买了商品住房,过上了小康的日子。除杨昌健外,组里的吴小光、吴小军、杨忠胜、吴元海等种植面积都是10多亩,年收入相当可观。现营上组依靠种养殖业走上了致富道路,家家有摩托车、三轮车,光小车就有14部,占总户数的一半,人均收入达到12000元。
    “我家种有梨子、枇杷、桃子、葡萄,一共50多亩”黄土坎组陈宋荣介绍说。陈宋荣是白水寨村有名的种植大户,种植水果近20年,同时发展林下经济,每年收益几十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目前,白水寨村因地制宜先后成立了精品水果、党员示范基地、家园养鸡、才艳养牛四个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
    据旧州镇杨江平介绍,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旧州镇党委政府按照脱贫攻坚摘帽时间表,以一村一品、一村一产业的脱贫攻坚作战图,锁定白水寨村整村摘帽目标,制定了《白水寨村果树发展规划》,打造“好山好水,白水寨村精品水果”核心区品牌形象,让白水寨村民依托传统果树种植早日整村摘帽。今年初,落实了白水寨村果树核心区新栽植精品水果树360亩,共计2万株。扶贫资金25万元,覆盖全村所有的贫困户。
    2016年,白水寨村农民年纯收入已由集体分组到户时的“超支户”增加到6580元。白水寨村先后获得全省文明村、全省文明村镇、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多项荣誉。
    “再过一二年,全村人均收入有望达1万元。3年内,村里还要打造生态旅游、水果采摘、农家乐等休闲项目,预计村民年均收入1.6万余元。”望着整片硕果累累的李子林,吕定志满眼都是希望。




奏响产业脱贫时代强音

——丹寨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惠民见闻


特约记者 杨新量 


    近年来,丹寨县积极转变发展思维,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以发展绿色产业为抓手,因地制宜选产业,因户施策定项目,积极引入绿色种植、生态养殖等绿色生态产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产业点燃脱贫希望

 

    近年来,丹寨呈现出产业发展的好势头。全县11.3万亩茶叶,可采面积高达5万亩,吸引23家企业入驻。今年该县明前干茶的产量明显比去年翻3倍以上,茶叶产值预计将达4亿元。茶叶产业发展不仅让荒山变成金山,也让部分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走上绿色脱贫之路。
    丹寨绿海蓝星高效农业园区的昌昊金煌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并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解决种植户的后顾之忧。目前,全县已发展中药材种植15238亩,带动5894农户组建了23个涉及中药材发展的合作社,助推1768贫困户7073人脱贫。
    与此同时,丹寨县充分利用国内闻名品牌企业的引领与带动。一方面,充分利用国酒茅台在丹寨发展生态农业的契机,大力做足蓝莓及生态农业产业;另一方面,万达集团的包县帮扶也成为了丹寨借力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的另一“王牌”。
  

产业扶贫惠民生

 

    在龙泉镇马鞍村,刘思勇家紫红提子种植基地长势喜人。
    刘思勇过去是龙泉镇马鞍村“出了名”的贫困户,现在却变成了“响当当”的致富带头人。他还帮带刘天林、刘天政和刘天桥一起种植紫红提子共24亩。“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技术,还学到了管理经验。现在走出来,都比以前更有自信了。”刘思勇说。
    去年,扬武镇洋浪村王启胜除了自家田土,还租用了269.5亩种植冬瓜、南瓜,种蔬菜创收92万余元,除去人工,土地流转等费用,纯收入12万元。
    王启胜今年种植面积扩展到300亩。“去年种菜不但有收入,还能得5.39万元补贴的奖励。”王启胜乐呵呵地说。 


“一联四包”创新路

 

    去年11月,丹寨县出台了《关于强化“一联四包”责任包干脱贫攻坚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一联: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副书记、常务副县长联系乡(镇);四包:县“四大班子”成员及县级干部包乡(镇)、县级干部和乡(镇)领导干部包片、部门单位包村和干部包户,推进全县精准扶贫、科学治贫和有效脱贫。
    同时,按照领导干部“54321”帮扶困难农户模式,从正县级、副县级、正科级、副科级到普通干部,每年分别帮扶5户、4户、3户、2户、1户贫困户,三年一轮,多的达15户,少的也有3户,不但要担负起贫困户脱贫包保责任,还要比大家帮扶的成效,看谁的贫困户脱贫快、成效好。
    截至目前,全县扶贫产业初具规模,今年以产业扶贫“六个一”工程为突破口,投入2.57亿元,新增1万亩蓝莓、1万亩中药材、1万亩蔬菜、1万亩高标准低产茶园改造、10万头土猪、100个生态土鸡(鹅)山鸡养殖基地推动脱贫攻坚的发展,实施大扶贫与大生态的深度融合,释放大生态红利,奏响大扶贫、大攻坚的强音。

 



荒岛变成“鸡蛋岛”

———天柱县吴亚洲岛上养鸡脱贫小记

特约记者 陈光昌 


    在天柱县远口镇鸬鹚村有吴家俩兄弟,人穷志不穷,在白市电站远口库区的荒岛上建成了“鸡蛋岛”。靠着卖散养的土鸡和土鸡蛋,仅今年上半年,俩兄弟就收入了10万多元,走出了一条移民贫困户的致富之路。
    2013年,白市水电站下闸蓄水发电。远口鸬鹚村和其他6个村(居)一样,昔日的田园被淹没江底,昔日的高山变岛屿。这些岛屿为有头脑的移民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脱贫致富条件。
    吴亚洲家的田土被水淹没后,家里仅有0.2亩田、0.1亩土。家里年均收入不足3000元,是典型的贫困户。一天,驻村干部上门拜访,一句“亚洲兄弟,岛上喂鸡是好门路哦”的话提醒了吴亚洲。借着县里产业大扶贫的东风,2016年5月,兄弟俩向亲戚朋友借资40多万元,在自家的小岛——庵堂背岛建鸡棚3个,建住棚1个。现又响应国家“一种两养”号召,正在兴建鸡棚2个。
    “在这里养鸡,成本低、绿色环保、安全,我一定还要扩大养殖规模。”吴亚洲说。
    岛上小山尖一个连着一个,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大型露天养鸡场。场里野菜、野草、昆虫等,给吴亚洲的一万多只鸡提供了纯天然的“饭菜”和预防疾病的良药。每只鸡的饲养成本比一般的养鸡场节约了三分之一。岛上热天有茶树遮阳,冬天有枯草取暖,鸡不容易生病。吴亚洲养鸡一年多来,养了10000多只鸡没有一只鸡因病死去。岛上三面环水,形成了3000多米的天然屏障。
    旅游带动销路,鸡和鸡蛋不愁卖。庵堂背岛有水湾4处,有小岛1座,有鲤鱼、草鱼、角角鱼、大头鱼等10多种。这里最大的鱼有10多斤,成了垂钓爱好者的乐园。这里湖光山色,岸边民居靓丽。冬有茶花砌玉,春有茶泡满枝,秋有茶果高挂。泛舟湖上,朝赏日出晚看霞,周末假日钓鱼虾。前来休闲度假、写生绘画、情侣蜜月、家庭亲子的游客络绎不绝。吴亚洲兄弟俩顺应了农文旅一体化的潮流,。游客在岛上赏玩过后,顺手把土鸡、鸡蛋捎带回家。这里的“土货”足不出户就能销售一空。
    “我俩兄弟自己买了一膄船,为游客上岛旅游、捡鸡蛋、垂钓提供方便。去年年底,仅在岛上卖鸡就卖了5000多只,卖鸡蛋2万多个,收入8万多元。现在存栏有2500多只。马上又要进5000多只鸡苗。”吴非洲说。
    谈到未来的打算,吴亚洲说,他兄弟俩正在邀约10多户移民贫困户,准备在岛上修旅游步道,建农家乐、观光亭、民俗小旅馆等,把“鸡蛋岛”建设成集“旅游、休闲、民俗、养鸡体验一体化”的岛上乐园。




教育“精准扶贫”的麻江样本

杨 青 彭德华 本报记者 杨光明 


麻江一中组织学生学习领会国家有关的资助政策

 

农村富余劳动力技能培训结业  吴和勇/摄

 

隆昌小学校长赵华甫和学生们

营养三餐,幸福享有

 

快乐的校园生活

 

美丽如画的隆昌小学

 

舒适温馨的留守儿童之家

 

    “从我家到学校走路要1个小时,我很喜欢我们的学校,我是个孤儿,学校老师就象父母亲一样,对我非常关心。”麻江县隆昌小学三年级(1)班的王兴海说。
    10岁的王兴海家住金竹街道仙坝村、是一个畲族聚居的民族村落、从小父母离异,母亲改嫁,今年4月父亲因病去世,王兴海只得随伯父一起生活。从凯里市到王兴海所在的隆昌小学全程走高速路最多40分钟,交通相当便利。
    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深入,“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扶贫的主要路径,而“教育扶贫”能让贫困山区的孩子掌握知识、改变命运、造福家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
    近年来,麻江县积极主动探索构建教育扶贫的立体框架,基本实现了《贵州省教育精准脱贫规划方案》提出的8个目标:困难学生精准资助,对口帮扶全力跟进,教师素质全面提升,办学条件得到改善,特殊群体全面覆盖,职业教育全力助推,农村和贫困地区招生倾斜全数实现,教育信息化全员推广。
    “麻江县已经逐步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到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的教育精准扶贫麻江模式。”麻江县教育和科技局局长罗焕江说。

一日三餐都是营养餐

    8岁的王顺兵也在隆昌小学上二年级。他家是村里精准识别贫困户。前几年,父亲意外死亡,母亲身体不好。
    “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这是麻江县委县政府的承诺。据了解,麻江县深入实施“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的惠民政策,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了从义务教育到高中全覆盖、无缝隙的学生资助政策链。
    据了解,麻江县专门建立了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云信息数据库,准确掌握建档立卡学生信息,与县扶贫办衔接,为该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建立资助明细册,并为贫困村村委会提供该村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资助明细表,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一张卡。
    今年,麻江县积极争取上级资助资金,确保全县贫困户幼儿220人按每人500元给予资助,全县48所幼儿园5837名幼儿全部享受到了农村学前教育营养午餐;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学生达2797人,确保小学生每生每年补助的1000元、中学生每生每年补助的1250元生活费全部按时到位。稳步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确保中小学生每生每年补助的每天4元,每学年共计800元全部到位并用于提高学生生活质量。普通高中共发放助学金140万元,免学费102.56万元,惠及学生1286人;1286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覆盖。中职教育共发放助学金63.5万元,免学费75.3万元,惠及学生753人,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实现全覆盖。
    精准识别  精准资助

    在隆昌小学食堂门口的告示栏上,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三餐的菜谱一目了然,每天的菜谱不雷同,每天都有变化。食堂里,西红柿炒鸡蛋、豇豆炒肉、三黄鸡炖冻菌汤香味喷鼻,同学们正在食堂井然有序地吃营养午餐,饭盒里盛满热乎乎的米饭、猪肉还有蔬菜。
    “隆昌小学最早参与了营养早餐试点工程,之后又试点了免费午餐工程和营养改善计划。在膳食标准上, 国家把膳食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天9元,确保学生餐餐都能吃得好。在供餐内容上,早餐加午餐,营养足够保证。”隆昌小学校长赵华甫介绍说。
    为把教育精准扶贫落到实处,麻江县一开始就成立了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麻江县学生资助明白卡》,进一步深入学校、村寨,广泛宣传教育脱贫各项惠民、富民政策措施。抓好精准识别,进一步对全县在校学生中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全面核查,完善建档立卡贫困子女的就学情况及贫困学生家庭情况台账,进一步实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结对帮扶工作,做好精准资助。加大与县扶贫等相关部门的密切联系与协作,做好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工作。及时更新贫困生信息、数据,确保教育精准扶贫资助对象不漏一人,精准资助。把教育脱贫攻坚落实情况作为教育督导重点任务,将教育脱贫成效纳入目标考核范围,对教育脱贫攻坚工作实行重点监督、督查、定期巡查督查机制,督查结果作为评价各校(园)教育脱贫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本着“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的理念,麻江县积极抢抓机遇,狠抓教育脱贫攻坚工作,经过一年多来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6年,累计发放资金1178万元,受助学生达9360人。
    “为实现麻江2017整体脱贫,确保我县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的各类学生共计10436人实行资助全覆盖,凡是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除享有原国家相关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另予设立县级扶贫专项助学金每人每年500元,考入普通高校(含高职)阶段学校的专项助学每人每年3000元。”麻江县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吴本恒说。

均衡教育  一个都不能少

    傍晚,17岁的高二学生李定燕倚在麻江中学教学楼走廊上,认真地背书、复习。李定燕来自麻江县宣威镇一个边远的小山村,是个苗族女孩。能到县城最好的学府上高中曾经是很多象李定燕这样的贫困山区孩子遥不可及的梦想。麻江中学校长任玉时告诉记者,麻江中学现有教职工216人,在校学生3700余人。建校近80年来,已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人才。
    为了让更多山里娃接受更好的教育,2014年,麻江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第二中学迁建项目,并将该项目列入当年县政府“十件实事”民生工程。第二中学新校项目规划面积248亩,实施征地面积372.43亩,建设规模60个教学班,其中,初中部30个班,高中部30个班,共容纳学生3000人;项目总建筑面积50196平方米,总投资约1亿6370万元。
    麻江二中校长陈正科介绍说,该校学生全部免费入学,政府给每位农村户口学生每年补助1250元生活费。除了政府补助之外,学校还通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捐资助学,每年资助金额近50余万元,受助学生达80%以上,特别优秀、特别贫困学生每年可获得500~800元的奖助学金。
    系列资助政策的落地和实施,上大学不再是大山里孩子遥不可及的梦想。
    赵华甫是隆昌小学校长,是一名有着28年教龄的一位畲族教师,他所在的学校畲族学生占81%,由于历史、地理等原因,畲族地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决胜脱贫攻坚任务还十分艰巨。
    为了在脱贫路上能帮父老乡亲尽点力,赵华甫在畲族村寨办过扫盲班、组织过文艺队、开展村民互助等,竭尽全力为贫困群众做好事做实事。
    前不久,在教育部门举行的一次教育精准扶贫演讲赛上,赵华甫倾情讲述了他与一个贫困女孩、一个贫困山村的故事。贫困女孩王正英小学到高中一直得到赵华甫的资助,后考取西南大学免费师范生,今年7月毕业。六堡村是赵华甫的家乡,因沪昆高铁建设,村里12口水井干枯,600亩水田无法灌溉。

就业培训
转移农村劳动力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愿意或都能考上高中,也不是每一个考上高中的孩子都能进入大学深造。
    “我父母亲身体不太好,我毕业以后就准备找工作了,这样可以贴补家用。”王小花是麻江县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学习刺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职业教育一直是麻江教育的短板。为努力办好办精职业教育,仅2015年,麻江县就面向县内外招聘了29名职校教师,充实师资力量。
    近年来,围绕市场,麻江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结合麻江产业发展,办精、办活服装设计、汽车维修、学前教育、护理、水电修理等特色专业。积极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模式,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职业中学“校企、校校、校政”合作,中职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在坚持办好普高招生的同时,努力办好职高,走职教对口升学之路。县里按照5:5普职招生目标,明确各乡镇、职校、各初中责任,凡不能进入普通高中的,乡镇、村、初级中学和职校各负其责,动员进入职校就读。
    为切实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就业困难等问题,麻江县积极采取措施推进就业扶贫劳务输出工作顺利开展。6月20日,麻江县2017年精准扶贫护工(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培训在县中等职业学校正式开班。来自全县各乡镇的精准扶贫户、移民搬迁户人员54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旨在提高精准扶贫户和移民搬迁户劳动者的就业素质和技能,使他们掌握一门实用科技和职业技能的本领,拓展学员就业渠道,切实帮助“两户”人员就业难问题。
    此外,麻江县还将初中毕业没有升入高中、高中毕业没有被大学录取的学生全部纳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图通过就业扶贫让贫困地区的孩子彻底脱贫,让教育扶贫阳光照耀到真正渴望的心田。


——广告——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