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特种水产 >鱼类溃疡、烂身的发病机制及防控措施(一)

鱼类溃疡、烂身的发病机制及防控措施(一)

2021-03-20 21:22:37

近些年,养殖鱼类的溃疡、烂身病在我国养殖集约化水平比较高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不断发生,在其中个别区域呈爆发流行态势,给养殖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死亡率较高。一旦发病,即使溃疡灶能健康愈合,也会影响鱼的商品价值。

在珠三角的部分养殖区域,有的池塘出现烂身病的鱼达6-7成,个别情况严重的池塘甚至达到9成,最后只能以极低的价格贱卖,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的损失,甚至是血本无归。因此,探讨鱼类溃烂、烂身的发生机制,对于鱼类溃疡、烂身病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流行概况:

在我国主要的养殖鱼类中,溃疡,烂身病常见于黄颡鱼,泥鳅,大口鲶,叉尾鮰,黄鳝,加州鲈,生鱼等,总体上来说,无鳞鱼较有鳞鱼更容易发生溃疡,烂身,可能跟鱼体表的鳞片结构有关。养殖密度越高,水质环境差的养殖区域越容易爆发流行。对温度不太敏感,在我国的华南区域,一年大部分的时间可见。

发生溃疡病的鱼,大多数不单单是溃疡的问题,很多时候都伴随有腹水,肠炎,肝胆病,细菌性败血症,诺卡氏菌病等。



图1  示黄颡鱼体表溃疡



图2  示泥鳅体表溃疡



图3  示鲶鱼体表溃疡


图4  示生鱼头部严重溃疡



图5 示加州鲈体表溃疡(图片引自网络)



图6 大黄鱼体表溃疡(作者:庞燕飞)


图7  示斑点叉尾鮰头部溃烂(引自利洋水产科技)


二. 发病机制探讨:

针对养殖过程中流行的溃疡病病原,国内外学者有较多的研究和报道,但是对病原的描述都不尽一致,提到的病原有细菌,主要有气单胞菌[1](多见于淡水),弧菌[2](多见于海水或咸淡水),诺卡氏菌等。

病毒仅见于加州鲈的报道[3] ;丝囊霉菌,多在低温和大降雨之后,丝囊霉菌的感染方式和水霉类似,主要依靠动孢子感染,鱼类体表的损伤是丝囊霉菌的诱发条件。在养殖过程中,高温季节同样会出现养殖鱼类体表的溃疡,仅仅用丝囊霉菌感染的说法显然难以解释多种鱼类流行的溃疡症的发病机制。

对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观点,病毒感染引发溃烂的观点只见于加州鲈,细菌报道的比较多,虽然能够溃疡病灶分离到细菌,用病灶部位的优势菌进行人工攻毒试验也能重现溃疡的症状,从溃疡的病灶部位能够再次分离到人工攻毒试验的优势菌,能够重复只能说明这些病原微生物能够导致鱼类机体出现溃疡的症状,并不能说养殖鱼类一旦出现溃疡的症状就一定是这种病原微生物导致。

需要注意的是,能够重复症状的人工攻毒试验采用的是将病灶部位优势菌悬浊液或者病毒悬液注射到鱼机体内的方式,相当于避开了鱼体的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液),自然养殖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不可能通过注射的途径感染鱼体。因此,对于自然养殖环境中溃疡的发生机制,仍不是十分明晰,需要进一步探讨。对于一线的养殖者来说,只有在明确溃疡病的发病机制,病原菌的侵染机制后,才能对溃疡病进行更加有针对性的防控。

笔者认为,导致养殖鱼类体表出现溃疡,烂身的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养殖鱼类体表的机械损伤导致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

主要有养殖过程中的拉网、捕捞、转塘等操作不慎容易导致体表的机械损伤。此外,过大的放养密度也是导致机械损伤的诱因,黄颡鱼的胸鳍和背鳍都有非常硬的鳍棘,而且胸鳍的鳍棘边缘呈锯齿状,养殖密度越大,各自的活动空间变小,黄颡鱼一旦受到惊吓,就可能被临近的黄颡鱼硬的鳍条刺伤或者割伤,从而引发细菌的继发感染。

寄生虫寄生导致体表的机械损伤,进而引发细菌继发感染。一方面是由于寄生虫(斜管虫,车轮虫,小瓜虫,锚头鳋等)的寄生给鱼体本身带来的机械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寄生虫的寄生,导致鱼类出现不安,在固体物上面摩擦带来的机械损伤,从而导致细菌的继发感染。徐洋等人【4】的研究表明,自然状况下以细菌悬浊液浸泡的方式进行人工攻毒试验,不能重现相同的症状;任红梅等人【5】的研究也表明体表人工划伤之后再在细菌悬浊液内浸泡,能较多重复出现相同的症状。这些都在佐证体表损伤是与溃疡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经体表感染的必要条件。


2.饵料当中的维生素的缺乏或者外部毒素(氧化油脂,霉菌毒素)的作用

有研究证实维生素C的缺乏能够导致斑点叉尾鮰等鱼的体表出现溃烂【6】。虽然没有证据表明氧化油脂和霉菌毒素能够直接引起鱼类体表溃烂,但是,氧化油脂能够破坏饲料当中的多种维生素,氧化油脂和霉菌毒素同时也能够损伤机体消化道,肝,肾等实质器官,降低鱼类的体质及免疫力,从而为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创造了条件。


3.病原微生物通过除体表的其他途径(如消化道)造成鱼类机体的全身感染,继而引发体表组织炎症和坏死,形成溃疡。比如,感染了诺卡氏菌的加州鲈以及生鱼,往往在体表形成溃疡灶,进而引发烂身。



图8.诺卡氏菌导致的加州鲈体表溃疡(注意体表溃疡灶和其他细菌引起的体表溃烂的区别,诺卡氏菌引起的体表溃疡灶内往往有脓包)(图片引自水产频道)


4.不良的用药习惯导致鱼体表的粘液变化,特别是对无鳞鱼而言,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杀虫剂的使用,会导致鱼体脱黏,降低了鱼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从而给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提供了机会。

其他一些因素:比如养殖密度过大,鱼群过于拥挤带来的胁迫;养殖水质与底质的持续不良使鱼长期处于亚健康的状况;连续低温,暴雨带来的水质不稳定,鱼类产生过大的应激反应等。这些都是疾病爆发的诱因。今年4月份珠三角长时间的暴雨,养殖一线普遍反映生鱼烂身的情况较往年要严重。(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 陈铭,程方俊,沙莎等 黄颡鱼溃疡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  《科学养鱼》 2009年1期

[2]林星 花鲈皮肤溃疡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9(32)

[3]邓国成等 大口黑鲈病毒性溃疡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水产学报》 2009年9月 第33卷第5期

[4]徐洋等  黄颡鱼溃疡综合征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J] 《淡水渔业》 第45卷第5期  2015年9月

[5] 任红梅等  黄鳝体表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  《水生生物学报》 第34卷第6期 2010年11月

[6] 麦康森,,赵建明等译 《鱼类与甲壳类营养需要》[M]  2014. P202


原创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鱼大大,如转载,请按一下格式。

篇尾注明:

1.来源:渔愉鱼;

2.作者:鱼大大互联网--李样红;

3.渔愉鱼微信号:yuyuyuhappyfish。

如未按上述要求转载,一律视为侵权。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