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水产资讯 >一条黄颡鱼,铺开儒溪人们致富路

一条黄颡鱼,铺开儒溪人们致富路

2021-05-01 22:05:59


   

黄颡鱼,这种长着三根硬刺,2000年前只生长在江河湖库里的小野鱼,因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广受青睐。

  谈起小小黄颡鱼,儒溪人们最深有感触,“就是它,让我们找到了新的致富路。”



找准致富的“敲门砖”

  

2000年以前,儒溪的养殖户以养殖四大家鱼为主,经济效益不高。

  儒溪养殖户说,都不知道养殖什么品种好,九江的烟南、良涌等地被评为“加州鲈品牌村”、“生鱼品牌村”,而儒溪得找到自己的特色。


  想起当年的日子,儒溪人们虽生活在富裕的广东佛山、美丽的西樵山脚下,但由于儒溪乡以鱼塘为主,水产养殖的收入是儒溪人们的支柱收入。

  为了提高养殖效益,儒溪的养殖户先后尝试养殖过生鱼、鲈鱼、鳗鱼、牛蛙等,但由于种种因素,养殖效益一般,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

  2001年,儒溪新村的养殖户快叔经过多方考察,瞄准了黄颡鱼市场。

  “这种小鱼在黄沙市场能卖到近40块一斤!而且都是以湖南的野生鱼为主,广东几乎没有人养殖。”养殖户快叔首先是看中了黄颡鱼的高收益,市场行情高且稳。

  快叔等十多家养殖户开始着手养殖黄颡鱼。“我们一边养一边学,第一年养殖产量很低,亩产也就几百斤。但由于卖价高,也很赚钱!”养殖户快叔笑着说。往后几年,看到快叔等的养殖效益,其他养殖户也开始纷纷养殖黄颡鱼。

  然而,儒溪养户们很快就发现黄颡鱼不太好养,技术要求非常高,同时着色比较困难,一般的饲料都无法达到上市要求。

从池塘选择、清塘消毒、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以及成鱼的起捕与销售等方面大伙们都是新手,都得像摸着石头过河,养着学、养中学。而且当时黄颡鱼是新品种,种苗昂贵,养成的亩产量都比较低。

  “好不容易把鱼养大,但最大的问题就是黄颡鱼的着色难。”养殖户明哥说,“以前都是喂冰鲜+黄粉+吻鱼料,养出来的鱼,体色发黑,根本就不像黄颡鱼。”

  为了让黄颡鱼体色变黄,儒溪养户们跟养黄鳗和黄鲶的人取经,在饲料中加入了黄色素,这样养出来的黄颡鱼基本达到市场要求,售价也比较高。渔农们开始有少量的盈利,也坚定了养殖黄颡鱼的信心。

  另一方面儒溪的养户们开始加大黄颡鱼养殖密度,加强了养殖管理,2005年亩产也从原来的几百斤,上升的亩产近3000斤。

  喝早茶,是广东人们的一大爱好,儒溪的渔民们也不例外。“养殖户们天天一早聚一起就在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这样一来,每位养殖户都成了黄颡鱼养殖能手。”养殖户溢哥得意地介绍。


黄颡鱼标准化养殖

  

经过几年摸索,儒溪的养殖户们渐渐养殖出了心得。

2006年后,各大饲料厂纷纷推出黄颡鱼专用膨化料。儒溪的养殖户勇于尝新,全国率先使用黄颡鱼膨化料精养黄颡鱼。通过喂养黄颡鱼膨化料,便于观察和控制黄颡鱼的摄食,避免浪费,有利于水质的稳定和提高鱼的免疫力,更重要的是解决了黄颡鱼的着色问题。

  膨化料的出现,儒溪的养殖户渐渐增加的投苗量,提高了黄颡鱼养殖的产量,一个高标准规模化的黄颡鱼养殖基地在儒溪逐渐成形。

2007至今,儒溪黄颡鱼养殖的产量高达到了5000--10000斤/亩。

  由于儒溪养殖户严格按规范养殖,养出的黄颡鱼规格和品质特别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四面八方的鱼贩们纷纷抢购。2008年后,儒溪成为了广东养殖黄颡鱼的品牌村。


黄颡鱼变身“金娃娃”


  从2008年至今,儒溪黄颡鱼养殖面积全覆盖,纯收入1--2万元/亩以上,年平收入20万/户。儒溪陈家养户陈老板的20亩黄颡鱼,2016年一年为他带来60万的纯收入。

黄颡鱼也成为了儒溪人们增收增效的“金娃娃”。


儒溪人们谈养殖黄颡鱼的“致富经”做好病害防控是养殖成功的关键!

黄颡鱼:生长特点与病害防控管理


关于黄颡鱼养殖的病害问题,你首先要了解透这条鱼的生长特点,以下介绍这条鱼的5大特点:


底层生活:这一点不同于草鱼等中上层水体生活的鱼类,而底层生活的叉尾、牛尾巴(乌苏里鲿)、泥鳅等也有类似于这样的特点,所以处理的思路上也是类似的。溶氧需求3.0mg/l,低于3.0mg/l则容易发病、生长缓慢,底层水的溶氧低于2mg/l,则容易死鱼。如何保持底层水的溶氧始终在3mg/l以上,这就是黄骨鱼养殖的难点所在如果控制的好,养殖过程中病害问题则相对少黄颡鱼本身生活在底层,排泄物基本也在底层,因此底层特别容易积累有机质,加之氧化还原反应消耗底层水的氧气,导致滋生厌氧型细菌,而生物机体本来就是厌氧环境,继而又加剧了病害的增加,所以,黄骨鱼的病害特别多,爆头、烂身、出血、肠炎、肝胆类疾病,甚至很多鱼塘每天死几条鱼。


放养的密度大珠三角地区为例,黄颡鱼的放养密度大约为3-5万尾每亩,当鱼苗还小的时候,还看不出来这个大密度的影响,但是当鱼的规格逐渐变大以后,影响力就凸显出来了,在一亩(667个平方)上有3-5万尾鱼,平均每平方米45-75尾,在池塘底部的黄颡鱼基本上是密密麻麻一条挨着一条,每条鱼在底层不断的泳动,很容易把池塘底部的有机质推到池塘的水体中散布开来,这样就使得有机质的相对表面积增加,吸附能力加强,迅速把水体中的氧气消耗掉、将矿物营养元素吸附掉、与此同时遮挡太阳光的照射深度,短短数天,池塘中的藻类轻则蓝藻大量繁殖,重则藻类基本死掉,或者只留下那些具有鞭毛的隐藻门藻类,另外散布的有机质也提供了细菌、原虫类的数量增加所需的营养和生活设施,这样又反过来造成氧气的减少,病害增加。


地盘优势:即一个鱼群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如果随意引入外来的影响因素,如多放一小批黄骨鱼或者受光、声音、风力等因素的影响,则会造成全塘鱼因为保护地盘的大运动,如同链式反应一样,短短数天全塘水变黄,鱼受到应激,死鱼病鱼就会增加,严重时可能几个月都是黄浊水,即藻类缺乏所表现的现象。


池塘中的供氧源:浮游植物光合作用70-90%,增氧机、风力作用10.96-20%,水体中高等植物光合作用1-3%,这说明藻类对于整个水体的溶氧供应最重要,那么对于增氧机的供养效率能抱多大的希望呢?以叶轮式增氧机为例,在水体很干净的时候,可以为周边约16米范围内水体有效增氧,即大约1.3亩左右,而黄骨鱼塘刚好因为鱼类的活动,水体中的有机质多,水体的粘度大,增氧机的效率基本是降低的,由此可见,养殖这条鱼的难度要比其他很多养殖品种要大得多。


池塘中溶氧的消耗源:细菌对有机质分解耗氧40-70%,鱼类的呼吸10-30%。夜间藻类的呼吸作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就是为什么在过肥的水体中,黄骨鱼同样会表现出吃料差,病害相对较多的原因。

综上所述要解决黄骨鱼养殖中的溶氧问题,就要解决水体中藻类的问题,水体中有机质的问题,水体中细菌群落的问题,藻类丰度问题、水体透明度的问题、鱼类应激安静程度问题,接着还要解决黄骨鱼生长速度,病害、存塘量、料比低的问题,才能达到产量高、成本低、效益高的目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解决系统问题就要用系统的方法,如果用单一的方法效果就欠佳,比如直接使用增氧改底类产品,可能效果就不能达预期,反而有可能加剧病害,因为增氧改底类产品释放氧气,被有机质吸附后,造成有机质上行,如果恰逢水体上下对流的季节,这样的意外情况就会发生,反而起了不好的作用。


解决思路方法:


第一步:净水调水——解决水体干净、有机质散布的问题,解决增氧机的增氧效率问题。


第二步:改底布菌培藻保健——解决底部有机质、水底水体菌相藻相问题、解决藻类增氧效率问题,解决鱼体免疫性的问题


第三步:解决不断增长的存塘量所需溶氧、空间的问题,并稳固前两部分成果。达成降料比、病害少、水质问题少,生长快、成本低效益高的最终目标。


关于病害:


鱼病新理念

大病不大治,只做三件事,增氧,应激,解毒;

小病不用治,停料改底就好;

没病要用药,内服保健少不了。

平时注重鱼塘水质调控,常改底,鱼自然少生病,而且养出来的鱼健康安全。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关注


辛苦原创,转载声明:转载请联系小编以获取授权,谢谢!本文 如有涉及版权等问题,小编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者修改并注明。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