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新闻 >科创兴农“土壤肥沃”,生态立农“靶向精准”

科创兴农“土壤肥沃”,生态立农“靶向精准”

2022-01-13 05:20:48

4月18日,2015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表彰为上海科技创新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共授奖313项(人)。其中,共有12项涉及农业领域的项目获奖,《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和种质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水稻遗传材料的创制保存和研究利用》分别获得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近年来,上海市农业科技坚持“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以超过66%的科技进步贡献率,为上海都市现代农业提供着技术支撑和保障。

数年积累终结硕果
项目:《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和种质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主要负责人: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根玉

作为“长江三鲜”之一,河豚鱼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攻克了人工繁育和育种,如今刀鱼也历经十多年的刻苦攻关,迈出了全人工繁育的步伐。张根玉团队着手做长江刀鱼的人工养殖也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他们在奉贤养殖基地垒起了水泥池塘,用来放买来的鱼苗。

2007年,上海市水产研究所长江刀鲚繁育科研团队联合嘉定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历经8年的潜心研究,攻克了刀鲚人工繁育子一代的亲本培育、催产、受精、室内水泥池孵化和鲚苗培育等关键技术难关,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长江刀鲚的室内水泥池集约化、规模化全人工繁育。科研团队采用2011年人工繁育并养殖的子一代亲本,经人工催产、室内水泥池集约化苗种培育,培育出大批量的长江刀鲚苗种,4年累计39.6万尾。至此,刀鲚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日趋成熟并实现可控的、稳定的苗种规模化生产。

项目:《水稻遗传材料的创制保存和研究利用》
主要负责人: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首席科学家兼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利军

1999年1月,上海市政府提出建设“上海农业生物基因库”;2000年6月,该项目列为上海市重大建设项目;2002年7月,“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揭牌成立。这个中心,是罗利军带领着11名团队成员集体来到上海组建的。十年多的时间里,罗利军和他的团队在上海取得了节水抗旱稻研究上的全国领先地位,使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种质库收集、保存的水稻核心种质、突变体等资源达到21.1万份,成为全球保存水稻遗传材料量最大、种类最多的机构。

项目组建立了包括实物层、数据层和网络层三位一体的水稻遗传资源保存体系,获首个种质资源库位管理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该软件著作权“属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科创兴农优势明显

上海科技创新具有高水平科研院所和科技人才集聚、金融高地资源优势明显,战略性产业“土壤肥沃”等禀赋特点,这使得上海的农业科技创新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成立之初就定位为“从事农业生物基因资源研究的公益性科研单位”,给予了当时条件下相对充分的资金保障,罗利军说,“这使得中心创立之初就拥有了比较好的发展基础”。

张根玉也表示,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项目也已经连续多年得到了农委的项目支持,这一周期长达十年以上。除了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该获奖项目还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同推进重大任务科研专项、上海市科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财农专项等多个计划的经费支持。

“从人才的角度,上海农业科研的总体环境不错,能够吸引一些人。”张根玉表示,“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科研人员能不能拿出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果来”。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在绩效工资的核定额度内,专门有一部分用于对科研人员发表论文等的奖励。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也在“留住人才”上下足了功夫。目前该中心的职工都已解决了上海户口问题。“他们都在项目中付出了劳动,应该获得应有的待遇。例如种质资源保存,25克水稻种子,上千粒,都是他们一颗一颗挑选出来的。”

去年5月,上海市于正式对外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及配套方案。《意见》中,有6条直接与人才政策有关,聚焦人才集聚、使用评价、分配激励三个环节,将人才评价权、使用权真正放还市场,放给创新主体,提升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市场化、便捷度。

2013年,上海市农委启动实施上海市市级农口系统青年人才成长计划。截至去年,一大批涉农创新性、前瞻性研究浮出水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青睐和资助;一大批科学理论研究显现成果,部分项目从课题走向生产性试验,申报了上海市科技兴农项目。

成果转化仍待破题

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技术成功了,但成果转让仍旧不具备条件。张根玉介绍说,《长江刀鲚全人工繁养和种质鉴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每个参与单位研究的侧重点不尽相同,项目申报是一个整体,但其中包含了大大小小不下几十个项目。“通过项目之间的整合,可以成功实现繁育和养殖,但是单个具体项目成果或者技术,都很难在短期内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都很难进行市场化的转让。”缺少“买家”可能是没有办法实现成果转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罗利军。尽管他的节水抗旱稻已经走出国门,在亚洲的越南、缅甸等国,非洲的尼日利亚、莫桑比克等国种植,在国内安徽、湖北等地区进行了推广种植,但显然距离他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为加快节水抗旱稻的推广应用,2011年3月,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12年2月,天谷科技作为科技企业首批挂牌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天谷科技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与中心工作对接做研发,二是做市场。”罗利军说。

2015年,一份题为《关于推进“资源节约型、,7月10日,:“请农办、、借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这份文件的起草人之一,罗利军表示,目前上海农业发展“生态立农”“绿色农业”已日趋“靶向精准”。

上海三农
ID:shac021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官方微信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