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特种水产 >红树林动物(二)

红树林动物(二)

2022-06-05 03:04:59

       22.多鳞Sillagosihama (Forsskål, 1775)属的一种鱼类。主要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的热带海域,南非耐斯纳至日本,澳大利亚、加勒多尼亚、土耳其及我国沿海均产之,粤西地区产量较高。呈细长圆柱形,略侧扁,头呈锥形,口小,眼大。鳞片细小极易脱落。鱼体背部黄棕色,腹部淡,尾鳍微凹。

       23.中华乌塘鳢栖息于浅海、内湾和河口咸淡水水域,亦进入淡水,冬季潜在泥砂底中越冬。其性凶猛,摄食小鱼、虾蟹类、水生昆虫和贝类。分布于我国黄海南部,东海,南海以及日本海域。其生命力强,适应性广,抗病力强,生长快,是人工养殖的优良品种。中华乌塘鳢营养丰富,肉味鲜美,并具有使伤口加快愈合的功效,另外,该鱼最大特点为离水在阴湿条件下可保持一星期不死亡,是一种适宜活运远销和出口创汇的良好海鲜品种之一。


       24.杂食豆齿鳗,Pisodonophisboro (Hamilton, 1822),又称波路豆齿蛇鳗,俗名土龙,为辐鳍鱼纲鳗鲡目蛇鳗科豆齿鳗属的一种鳗鱼。栖息在沿岸及河口区之泥质海底,常将身体埋于泥沙中,伺机捕食小鱼及甲壳类等,属肉食性。

       25.犬牙细棘虎鱼,Acentrogobiuscaninus (Valenciennes, 1837)虎鱼科细棘虎鱼属的一种鱼类。体延长,前部亚圆形,后部侧扁,体长为体高5~5.5倍,为头长3.6~4倍。尾柄长约为高的2倍。头稍宽扁;头长为吻长3.3~3.8倍,为眼径3.5~4倍。吻短而圆钝,吻长约与眼径相等。沿着海岸线与在河口与港湾中生存。 通常发现于半咸淡的潮汐水域。 吃无脊椎动物。

      26.金钱鱼,学名Scatophagusargus,英文名Spotted scat,商品名为金鼓鱼。金钱鱼科,体扁呈圆盘形,体桔红色。体表满布数十个黑色圆斑,似金钱状。成鱼体长约30厘米,原产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的江河入海口的咸淡水交融水域,我国南方江河的入海口也常见,湛江地区养殖繁多。

      27.虎鱼,学名:Trypauchenvagina (Bloch et J. G. Schneider, 1801),为虎鱼科孔虎鱼属的一种鱼类,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生活在热带地区,喜栖息红树林、河口、内湾的泥滩地,属广盐性鱼类,常隐身于洞穴中,属杂食性,以有机碎屑及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

      28.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coioides (Hamilton, 1822)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最大体长:100cm。体侧扁,口大。鱼体黄棕色,散布赤褐色小圆斑及数条深色宽横带,尾鳍圆形。主要栖息于水质较混浊的沿岸礁区,亦常被发现于汽水域,幼鱼则经常出现于砂泥底之河口域、沼泽区或舄湖。

      29.眶棘双边鱼,学名:Ambassisgymnocephalus (Lacepède, 1802),又名裸头双边鱼,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双边鱼科双边鱼属的其中一种鱼类。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以及南海及东海南部等。长椭圆形;背部圆钝,背,腹缘浅弧形,背缘弧度稍大。尾柄宽短。吻短钝。眼大,前侧位,眼间隔窄,微隆起,小于眼径。口小,前位,斜裂。舌无齿,较长。

       30.日本十棘银鲈,体背部灰褐色,腹部淡灰色,各鳍淡色。体长椭圆形,侧扁。

       31.短棘银鲈,属鲈形目、银鲈科下一属,体卵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2.2倍,为头长3.5倍;体背面狭窄,腹面钝圆,背腹缘均呈弓状弯曲,体高以背鳍起点处为最高;尾柄侧扁而短,其长与高约相等。头中等大,头长为吻长3.3倍,为眼径2.9倍,背面微凹,两侧平坦。吻钝尖,吻长短于眼径。

       32.大斑石鲈,Pomadasysmaculatus (Bloch, 1793),俗名:石鲈、头鲈、猴鲈、海猴,属硬骨鱼纲、 鲈形目、石鲈科、石鲈属的一种鱼类,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南海和东海产之。主要渔场有北部湾海区及涠洲岛附近体为长椭圆形,侧扁。一般体长10~20厘米。体重250~400克。吻钝,眼间隔宽而平坦,下颌腹面有两小颏孔,、前鳃盖骨边缘有发达锯齿。两颌牙细小、圆锥形。体被弱栉鳞,体侧上方有数个大褐色斑,侧线完全。背鳍连续、中间缺刻甚浅,鳍棘特别强大,背鳍第4至第8鳍棘间有一块大黑斑。头及体背两侧为灰褐色,腹部银白色。胸鳍镰刀状,呈豆青色;尾鳍浅凹形,基部豆青色、下叶尖端有一份黄色块。



【某些内容来源于网络】

【欲了解更多有关红树林的资料,请扫描我们的二维码】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