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水产资讯 >黄颡鱼变色?人为原料掺假或是鱼体变色重要原因!

黄颡鱼变色?人为原料掺假或是鱼体变色重要原因!

2021-07-29 04:15:32

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在本网8月20日报道的《黄颡鱼料“着色”合法 体色变化多源于问题原料》一文得到业内多方关注之后,对于体色的变化原因及应对措施,一些业者专家也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在蛋白原料中人为掺假,如加入染料会导致鱼体体色变化。”诺伟司陶青燕博士直言。已有的研究发现:鱼体变色主要的临床症状有:1、体表色素异常(黑色素脱落);2、体表脱黏、鳞片易于脱落;3、肝脏损伤。而鱼体只发生变色的症状分析可能的因素有:1、内源性物质,褪黑激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参与体内的新陈代谢;2、饲料本身可能含有的有毒有害物,如氧化脂肪,鸡胃糜烂素;3、人为掺入的有毒有害物质。早在2009年,陶青燕博士曾做试验证明含有合成染料、黄丹(氧化铅)、偶氮类色素、酸性金黄的产品会导致鱼体变色。“这些染料的代谢产物对黑色素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性,能损伤黑色素细胞。”陶青燕博士介绍道,,而前几年国内也爆出苏丹红染的鸡蛋、酸性金黄染鸡爪等新闻”。


对于陶青燕博士提出的这一说法,国家饲料检测中心首席专家杨海鹏告诉中国水产频道,“我们之前的工作中也的确发现过玉米蛋白粉、菜粕、豆粕、鱼粉等原料添加一些如偶氮的染料。如果质检人员经常使用显微镜观察应该会有所发现。”


“鱼体变色最大嫌疑是蛋白源掺假,其次是油脂氧化,最后是维生素。但是根据多年经验,以掺假蛋白源为主。”帝斯曼温明表示,纵观近几十年中外水产报道,只有国内在近十年鱼体变色发生较为常见,且多发生在原料价格高涨期间,由此推测,人为掺入的有毒有害物质是产生鱼体变色的重要因素。


发生鱼体变色后,苏州大学叶元土教授建议饲料厂先找到引起饲料不安全、影响鱼体健康的饲料因素,如氧化油脂、霉菌毒素、鱼粉安全质量等问题,进行原料的替换。如果鱼粉新鲜度差、尤其是含有金枪鱼等红色肉的鱼粉,其中组胺和肌胃糜烂素含量高,都可能导致黄颡鱼体色变化。其次,饲料中使用大剂量的维生素,使混合的整体维生素量足够;第三,在饲料中解除上述因素后,可以使用桑普的胆汁酸-可利康(12%肉碱产品),1kg/T饲料,同时使用维生素C酯:1kg/T,从保护鱼体肝脏健康着手来解决,大概20天后可以恢复正常体色。


“关键是要找到发生鱼体变色问题的原因。”温明坦言,“如果头痛医头,看到着色有问题就加色素,实在是舍本逐末。外源性色素可以改善外观提高商品价值,但是没有解决问题根源只会弄巧成拙”。【中国水产频道独家报道,转载请说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谢谢合作。】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黄颡鱼料“着色”已合法,体色变化多源于问题原料!》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