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新闻 >一尾鱼鲜,一尝春味

一尾鱼鲜,一尝春味

2020-12-01 04:44:24

烟花三月,草长鱼肥,久负盛名的江鲜又勾起了许多市民的口腹之欲。

俗语说“什么季节吃什么鲜物儿。”

鱼虽是四季鲜物,但四时之中,毕竟以春鱼最为鲜美。

春风渐暖,江水丰沛,此时的河鱼游弋戏水,大量进食,为即将到来的产卵期储备了大量脂肪和蛋白,所以更为鲜嫩肥浓。

此时老饕们满脑子想的,便是那一江春水孕育了整整一个冬季的绝味——长江鱼鲜。

在“老无锡”的记忆里,清明前一个月的时间是吃江鲜的最佳时机,尤其是众口相传的“长江三鲜”。

鲥鱼的鱼鳞下脂肪格外肥美,吃后满嘴余香;

遍体发出银光的鱽鱼,不仅鱼肉特别鲜嫩,蒸后鱼鳞还会化成肥美的鱼油;

河豚也不逊色,美味非常,否则如何会引得苏东坡“据其味,真是消得一死”。


肥美!难忘鳞下那层膏

鲥鱼位列长江三鲜之一,最为娇嫩,据说一旦触及鳞片,就立即不动了,被苏东坡称为“惜鳞鱼”,民间有“清蒸鲥鱼诱神仙”的俗语。

“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南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这是宋诗人苏东坡描写鲥鱼的诗篇。每年清明前,即为食用鲥鱼的最佳时节,上市时间仅有20天左右,错过便要等下一年。

明代以后,鲥鱼被规定为上贡贡品。入贡时,选肥美者,陆路用快马,水路用水船。“白日风尘驰驿站,炎天冰雪护江船”描绘的就是当时往京城送鲥鱼的情景,为了送鲥鱼,三千里水道要送三天。

鲥鱼进贡,为时两百余年,至康熙二十二年之后方被废除。可是,据说吃过鲥鱼的康熙仍对鲥鱼念念不忘,因此时常下江南,查查民情,吃吃鲥鱼。康熙最爱去吃鲥鱼的地方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江南织造府。曹寅本人非常喜欢吃“清蒸鲥鱼”,且善于烹饪,他就是用这道菜来招待康熙皇帝的。

“清蒸鲥鱼”是文人雅士肴馔中的名菜,配以火腿、笋肉、香菇等清蒸而成。吃的时候,连着鱼鳞下层的肥膏一并入口,嫩而鲜,肥而美,实在有难以言表的妙处,非一般鱼类所能媲美。

鲥鱼虽然美味,但鱼刺非常多。著名作家张爱玲曾经提及:“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看来享用美味,还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如今长江鲥鱼几乎已经没有了,市面上大多可以见到的,都是养殖的,但价格依然有升无降。


惊艳!恣看收网出银刀

如果把鲥鱼比作贵族,那一身银白的鱽鱼则好比一位名士,在宋代,人们就因其“貌则清癯,身材俊美”而把它称为“白圭夫子”。

农谚有“春潮迷雾出鱽鱼”,春天来了,长江三鲜中最早上市是鱽鱼。每逢江南桃红柳绿时,正是鱽鱼肉嫩味美之际。在六朝时期,踏青的人们总喜欢带上一个瓦罐,里面盛满了烧制好的鱽鱼。休息的时候,一家人围坐一起,一边欣赏美景,一边品尝鱽鱼,何等的惬意。  

苏东坡诗云“清明时节江鱼鲜,恣看收网出银刀”。清明前正是品尝鱽鱼的最好时节。有“长江第一鲜美誉”的刀鱼,上市时间同样非常短暂。“清明前细骨软如绵,清明后细骨硬如针”,便可知其鲜美绝不是任何鱼类所能比拟的。

鱽鱼刺最多,又细又软。但是肉质非常细嫩,鱼鳞的胶质更是丰富。蒸熟后,鱼鳞会化开成为一层鱼油,很是甘美。

清代才子袁枚的《随园食单》里也讲述了几种烹饪鱽鱼的方法。从记载看,袁枚非常喜欢清蒸鱽鱼,他说:“鱽鱼用蜜酒酿、清酱放盘中,如鲥鱼法蒸之最佳”。

鱽鱼的矜贵,一点也不输鲥鱼。

如今在长江里很难再打到鱽鱼。偶尔在餐桌子上还能遇到,真正懂行的会告诉你,那个并不是真正的长江鱽鱼,而是海鱽,看来苏东坡笔下的“恣看收网出银刀”只能成为一个传说了。


值得!无敌美味试生死

有关长江三鲜的历史记载,最早的可能是河豚。

《山海经·北山经》中有记载,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时代,长江下游沿岸的人们就食用河豚,而且知晓“河豚有毒,食之丧命”。

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吴王成就霸业后,河豚被推崇为极品美食,甚至拿来与美女西施相比,将最美味的鱼白称之为“西施乳”。

到了宋代,士人吃河豚成为一种时尚。一首“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道尽了苏东坡翘首以盼,终于等到河豚上市的喜悦心情,同时也一语道破了品尝河豚最好的时节。名士梅圣俞更是喜欢邀朋呼友来家里吃河豚,他在《河豚鱼》写到:“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

千百年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不食河豚不知鱼味,食了河豚百鱼无味”“一朝食得河豚肉,终生不念天下鱼”。

讲究美食的人,每年都有两个翘首期待的时节:“金秋伺螃蟹,暮春候河豚。”

所谓拼死吃河豚,绝不是一句空话。正是:薄雾三月品河豚,无敌美味试生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图/文:无锡漫生活 | 编辑:许栩

欢迎来稿:wuximanshenghuo@163.com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