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水产资讯 >【商报观察】一条鱼如何“游”上淮安人的餐桌?值得一看

【商报观察】一条鱼如何“游”上淮安人的餐桌?值得一看

2020-10-12 04:12:52

点击关注,为有深度的新闻

淮安被称作“漂浮在水上”的城市,水多鱼就多吗?淮安人吃鱼很容易吗?其实不然,一条鱼想“游”上淮安人的餐桌并不是那么简单。本期观察,小编就带大家去感受一下。


一、养鱼

从“吃鱼难”到“鱼多多”
01

起步:城乡居民“吃鱼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淮安吃鱼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那时候,吃鱼主要靠自己到河里逮,再就是从鱼贩子那儿买,鱼的数量和种类都较少。”现年84岁的老淮安人李耀林的感受,从侧面反映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市渔业发展相对落后的状况。


02

扭转:人工育苗促发展


1959年,淮安区(原淮安县)水产养殖场设立了“家鱼人工繁殖试验点”,采用综合技术措施,首次突破白鲢和草鱼的产卵关,人工繁殖鱼苗获得成功;

 

至1978年,原淮阴地区13个国营水产养殖场全部掌握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彻底改变了“四大家鱼”养殖依靠天然采捕苗种的传统。后期得到了快速发展,鱼苗一度远销安徽、山东、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18个省、市。


03

转型:养殖反超捕捞量


1982年,在家庭养鱼或承包养鱼的基础上,我市涌现出一大批养鱼专业户、重点户,水产养殖首次产生年收入超万元的养殖户;至1986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达31.17万亩,实现养殖产量20133吨,首次实现了养殖产量反超捕捞产量,我市渔业产业结构已由“以捕为主”转变为“捕养结合”。

 

1986年到1995年,全市范围内掀起水面开发热潮,大力发展湖泊网围养殖和湖区低洼滩地的开发利用,新增水产养殖面积31万亩,洪泽县的老子山、金湖县的涂沟镇等养鱼乡镇在全市率先步入小康乡镇行列。 


04

现状:逐渐走向现代化


品种结构上,大力发展河蟹、青虾、鳜鱼等名、特、优、新品种养殖;生产方式上,大力发展湖泊生态无公害健康养殖和稻田生态养殖;产业结构调整上,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市场流通业和休闲渔业;此外,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高效渔业渐成产业发展主流……

 

“目前,渔业已经成为淮安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淮安水产人也在不断努力,探索实践,争取早日实现渔业产业现代化。”汪沐说道。


二、撒网

淮安鱼鲜八方来

01

外来鱼鲜:海鱼来自沿海市

凌晨3点,天还没亮,夜幕笼罩下的市区淮海路农贸市场海鲜区已经开始热闹起来。货车正在卸货,打开车门,里面是一箱箱活蹦乱跳、嘴里正在吐着泡的海鱼。

 

经营水产生意18年的老商户孙元告诉记者,和本地的淡水鱼不同,淮安市场上的海鱼都来自外地,比如海鳗来自连云港,石斑鱼来自浙江舟山,小黄鱼来自南通。货物卖不完的时候会放在冷库保存,等需要的时候会送过来。

 

随后,记者来到市区丰登路农贸市场,在一家名为天得利海鲜行的店内,几名顾客正在选鱼。记者注意到,店里海鱼的种类非常齐全,除了常见的带鱼、黄鱼外,还有刀鱼、多宝鱼。“我们主要是从连云港和福建进的货。”店主张丽华说,有时货源紧张也会从大连等地进货。


02

淡水鱼鲜:大多来自本地“鱼塘”

“偏了、偏了,再往上面点儿!”“这样行吗?”“好!大家一起使劲往前拽!”一大早,在清浦区和平镇临近二河边的一处养殖基地,渔民夏玉函正在指挥一支捕捞队在他的塘里网鱼。这一网鱼大概能有18000千斤。


“淮安区建淮、洪泽县西顺河,还有淮阴区韩桥,这些都是养殖户比较集中的地方。”夏玉函说,现在老百姓的鱼塘里一年四季都有成鱼,供应淮安市场绰绰有余,大部分还是销往外地。

 

相比于“夏玉函们”这样的传统养鱼方式,位于淮阴区韩桥乡的淮安市科苑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的养鱼方式则让人眼前一亮,一种名为“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的国内前沿养殖技术正在这里日渐成熟、走向市场。



该公司总经理陈文永告诉记者,“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将原来整个湖面分成了养殖区和生态净化区还有人工模拟湿地区,其中养殖区只占水面的2%—5%,其他所有的水面则形成完整的生物链,通过其自身的生态系统,调节水环境。水质好了,鱼就不生病,更不会用药,鱼品质远远优于传统的鱼,产量也是传统鱼塘的一倍。



 

2015年,科苑渔业又运用了第二代池塘水槽生态养殖系统——“池塘浮式圆槽生态养殖系统”,属全国首创。目前,科苑渔业的这套设备在全国各地的订单已经排起了长队,淮安本地今年也进入快速推广期,预计今年年底用此套设备的水域将达上万平方米。


官方数据显示,2015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75.0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6.35万吨,其中捕捞量为4万多吨、养殖量为22万多吨。这也意味着,如今我们在市面上吃到的鱼,多是塘子里养的。

三、收网

“游”向餐桌需“闯关”


如今,人们餐桌上的鱼数量越来越多、品类越来越丰富。那么,一条鱼从鱼苗到成熟,从鱼塘到市场,要经过多少关卡才能“游”上消费者的餐桌呢?


01

第一关:生产关 从源头控制水产品质量


市农委渔业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我市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推广。


01

第二关:流通关 进入市场要有“身份证”


据了解,鱼苗长成后要想进入市场流通可不容易,必须要办一张“身份证”。这张‘身份证’包含了这条鱼从鱼苗开始到市场流通的每个环节的信息,确保了产品在发生问题时,能够有依据可查询。


01

第三关:检查关 快检设备检查药物残留


据了解,为了确保食品安全质量,在正式进行售卖之前,会由市场出面对办理好“身份证”的鱼做一次快检。此举的目的主要是检查鱼身体内是否有氯霉素、孔雀石等违禁药物残留,为食品安全把好最后一道关。


记者:许海明、陆春涛、袁玥

小编:陆春涛

图片来自网络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