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新闻 >看鳗鲞、鱼面如何演绎年的味道~

看鳗鲞、鱼面如何演绎年的味道~

2021-06-08 03:54:33


小编语录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今天已经是腊月二十六了,离年越来越近了。没有比过年更让人温暖的节日了。人们通过各种传统的方式与形式表达对生活的愿望、情感、理想与追求。晚辈孝敬长辈的那一杯酒是年味,妈妈亲手做的年夜饭是年味,屋檐下阳台里晾晒的鱼鲞、腊肉是年味,满大街红得耀眼的糖葫芦是年味……这些魂牵梦绕的味道勾起了我们美好的记忆,它拨动着我们心底那根最敏感的心弦——过年了,该回家了!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同去寻找那些曾经慰藉我们心灵的味道。不管您是资深“老饕”还是“吃货”一枚,不管你是天南客还是海北人,让我们一起分享那些舌尖上的海味。





  鳗鲞,是温州传统年夜饭上必不可少的当家冷盘。


  鳗鲞,又名海鳗鲞,就是将鲜海鳗风干而成的淡干品。春节前后的鳗鱼丰腴肥美,正是品尝和加工的好时节。随着年关将近,老温州人又开始准备制作鳗鲞了。


  温州人对鳗鲞情有独钟。小时候家住温州市区沧河巷的老院子,一到过年,谁家要是挂起几条鲜鳗晒的鳗鲞,那可是金贵着呢。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每年腊冬,正逢捕捞海鳗的旺季,鲜鳗大量上市,冰冻鳗鱼不再是制作鳗鲞的主要食材了。从小看长辈们晒鳗鲞,现在自己也想做一回,图个新鲜。


  买海鳗选料很关键。按长辈们的经验,用于晒鳗鲞的鲜鳗肉要白且有光泽,否则会影响鳗鲞的口感和味道。挑了半天,买了两条牙大而尖锐的雌海鳗(我国北方称狼牙鳝),每条足足有两公斤重。摊主代为加工,把鲜鳗背部开刀、翻转,取出内脏,用干毛巾浸热水擦净血污,用竹签撑开鱼肉,然后在鱼头处穿绳打结。我还借了一个竹器,专门为晒鳗鲞所用。




  晒鳗鲞天气很重要。在冬日煦暖的阳光下,生鳗只需晒两日,过度暴晒会引起鳗鲞脂肪氧化渗出表面,产生微臭的桐油味,温州话叫“走油”,就不好吃了。晒后的鳗鲞挂在窗上,连续吹一周西北风,风越大,气温越低,制作出来的鳗鲞越美味。那几天,一有时间我就到窗前观察,看鱼肉的颜色、纹理慢慢的发生变化,直到有一天,我闻到了一股熟悉的味道,那一刻,儿时的记忆全被唤醒。记忆中的大宅院里,每到年前,家家户户“风干鳗鲞挂北窗,酱油鸡鸭树上晒”,早上用长柄叉子挑出去,日头下山再收进来。经过了西北风的“洗礼”,新风鳗鲞也被赋予了独特的味道。



  在年前晒鳗鲞、做酱油肉,是长辈们认为最有生活情趣的一件事。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自制鳗鲞了,嫌麻烦,想吃就去熟食店或卤味店买现成的。可买来的鳗鲞哪有家里年的味道呢?想起在食物匮乏的年代,窗外天寒地冻,屋里灶上蒸笼热气腾腾,孩子们围着餐桌欢天喜地等着吃。鳗鲞整块上屉蒸熟,趁热切成薄片,拿起一片放进嘴里,满口唇齿留香。


  直到今天我才明白,在年关岁末,当终日奔波的你站在自家的院儿里看着晾晒的各式海货肉食的心情,或许在潜意识里已经感受到家的温暖,那是一种满足的幸福,一种对朴实生活的向往,更是一个沿海人对家园和未来的坚守。



  鱼面,对于浙江玉环沿海的渔家来说,不仅是一道家常菜,更是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的一道美味,而敲鱼面也便成了迎新年的惯例。


  前几天,我到干江镇下栈台村采访。进村没多远,就听见棒槌的敲击声不时地从这家那户的传了出来。在老魏水产品加工点里,只见几位渔妇围坐在菜板旁,拿着棒槌有节奏地敲制着鱼饼。她们先把新鲜的鱼去掉头,再用尖头鲞(xiang)刀顺着鱼骨左右两刀剖开,去掉鱼皮鱼刺,留下两片鱼肉。然后从鲜鱼肉中团出一个个鸭蛋大小的团,在薯粉上滚一下,并按成饼状,一边用棒槌有节奏地敲着,一边拿着装有薯粉的纱布包不断点着薯粉。待鱼肉完全敲碎后,再用小棒槌慢慢、轻轻地敲,敲至发韧,像一张薄饼。大概10分钟,鱼饼就成了。然后放在平底锅内用文火烙至7分熟,切成面条状,鱼面才算完成。这样的鱼面可存放一年半载都不会坏。




  “在敲制过程中,薯粉是润滑剂,点的适度是鱼面质量的关键,也是熟能生巧的技术活。薯粉少,鱼新鲜,敲出来的鱼面味道上乘,口感软鲜;薯粉多,鱼再不新鲜,敲出来的鱼面口感硬不好吃。”老魏说。




  看着眼前敲鱼面的情景,让我想起了过去。小时候,母亲每逢春节前就敲起鱼面。由于白天要干农活,还要做家务,她就在晚上敲鱼面。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我们兄妹几人围在母亲身旁,看着她那一双灵巧的手,敲出一个个大小近乎相同、厚薄均匀的鱼饼,再切成鱼面。那时候,没有保鲜冷藏的工具,烙成7分熟的鱼面就直接在太阳下晒、或在风口晾,待晾干后收起来。嘴馋的我经常会偷偷地撮上几条尝尝鲜。做年夜饭时,母亲会在热锅里煮熟鱼面,放上几片青菜叶陪衬,再盛到碗里端上餐桌,那香味扑鼻而来,馋的我们几个口水直流。鲜香的鱼面,永远是家的味道。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