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特种水产 >大话黄颡鱼之烂身

大话黄颡鱼之烂身

2022-04-26 23:17:52



  近些年,黄颡鱼类的溃疡、烂身病在我国养殖集约化水平比较高的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不断发生,在其中个别区域呈爆发流行态势,给养殖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死亡率较高。

  


  烂身病实质就是流行性溃疡综合症,该病是一种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的传染性疫病,主要危害1 龄以下的鱼类。其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该病最危险的特点是潜伏期长,即从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15-20天,甚至更长时间,所以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进行预防。如果发病,应及时治疗,治疗越早,感染数量越少,治愈率越高;反之,治疗效果就越差。


加州鲈的烂身

  

  在佛山西樵、顺德等地区、包括黄颡鱼、生鱼、加州鲈在内的几种养殖鱼类多在每年六月暴发烂身病,一旦发病,几天内就从最初的几十条迅速上升到几百条进而上升到几千条,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方法不对,病鱼会迅速发展到晚期。这时皮肤深度腐烂,严重者可见骨头和内脏。鱼塘中进入晚期的病鱼将会医治无效而死去。而发病初期和中期的病鱼可通过治疗得到康复。

  

  该病病程较长,在不同发病阶段,所变现出来的症状也有所差别。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体表颜色不均,体表溃烂,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亡。病鱼体表病灶呈斑块状充血,病灶逐渐烂 成血红色凹陷,严重时可烂到肌肉或骨骼,甚至遍及全身。若继发感染细菌、真菌,在溃疡灶表面可见“白毛”或“黄毛”症状。在病发初期,鱼的摄食情况不受影 响,在后期则会出现浅部溃疡,并常伴有棕色的坏死,大多数黄颡鱼在这个阶段就会死亡。在感染各时期的主要症状如下:

  

  早期:病鱼鱼体发黑,离群独游,食欲下降,漂浮于水面,有时出现不停地游动,病鱼体表某些部位出现数目不等的斑块状充血或出血病灶,病灶处鳞片脱落,剖检内脏无明显病变。

  

  中期:病灶部位皮肤逐渐溃烂,肌肉坏死,形成大小不等、深浅不一的溃疡,严重时露出红色肌肉,剖检可见脾脏颜色变浅,肝脏肿大有出血点。

  

  后期:病灶面积进一步扩大,溃烂的深度也加大,严重时露出骨骼和内脏,剖检肝脏肿大,肾脏肿大有出血点。对于特别敏感的,可带着溃疡存活很长时间,损伤会逐步扩展加深,以至到达身体较深的部位,甚至造成头盖骨软组织和硬组织的坏死,使活鱼的脑部暴露出来。多数病鱼死后沉底,待腐烂胀气后才浮出水面,少数在水面缓游或扒边,捞起病鱼观察可见身体肌肉有块状坏死,严重者可见骨刺和内脏。剪开腹腔可见肝点状出血,少数鱼并发肠炎和烂鳃。

  

  发病的主要原因在于天气持续高温、闷热、多变,且时有暴雨,养殖水体中的各种有害细菌繁殖加剧,导致养殖水体恶化,各养殖池塘水体的亚硝酸盐普遍偏高;加上越冬爬底习性, 使得鱼体容易被病菌感染,继而发病。

  

  再者黄颡鱼放养密度过大,鱼类排泄物增多,水质较差,鱼类长期处于半缺氧状态,加之活动空间减少,活动力减弱,使得寄生虫、细菌等病原更易感染寄生;黄颡鱼养殖池塘多为时间较长的老池塘,水浅淤泥深,未做好池塘及鱼苗的彻底消毒工作;

  

  此病多发生在亚硝酸盐高,塘底有机物多,水环境极不卫生的鱼塘。或在发病季节动网以及从外面抽入带病菌的水又没及时有效的进行消毒的鱼塘,病菌在鱼塘大量繁殖进而感染鱼体。此外,养殖鱼类体表受伤后,养殖水体中的病原菌就可经过伤口乘虚而入,导致鱼类发病。引起鱼类受伤的原因除了拉网、运输等操作外,寄生虫如车轮虫、斜管虫以及一些固着类纤毛虫的感染也是很重要原因。

  

  如前所述,鱼类烂身病的危害是灾难性的,一旦发生,治疗起来相当困难,死亡率非常高,因此该病的有效控制,主要还是要靠平时的预防。通常可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有如下几条:

  

  1.避免寄生虫的感染

  

  从烂身病的病因可以看出,外伤是造成鱼类烂身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外伤除了拦网、运输等操作可以引起外,还有车轮虫、斜管虫等寄生虫的感染也可引起,因此在养殖过程中,控制好寄生虫的感染,减少外伤,避免烂身病病原的入侵

  

  2.保持良好的水质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到了养殖中后期,各种养殖鱼类的摄食量和排泄量都很大,水质极易恶化,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加强水质管理,适时调节水质。如可以根据水质的恶化程度,及时泼洒一些化学的或生物的水质改良剂,严重时,还可以经常加注新水或换掉一部分水,使水质保持在良好的水平。

  

  3.投喂优质饲料

  

  黄颡鱼对饲料的蛋白要求很高,因此需要选择一些相对比较好的饲料进行投喂。

  

  4.定期进行保健

  

  当前高密度集中化养殖,一方面带来水质的恶化,一方面增加了动物机体的易感性,要减少疾病的发生,必须做好内、外保健两方面的工作,定期采用改底、调水、培菌,同时投喂定期内服保肝护胆的药物,提高鱼体的代谢能力和抗病力。

  

  5.加强日常管理

  

  日常的水质管理、投饲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是养殖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疾病防治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大部分的发病池塘,在养殖管理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待提高的方面。因此要减少烂身病的发生,强化日常管理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也是极为有效的措施之一。

  

  虽然说烂身病一旦发病后,治疗难度非常大,用药疗程也较长,但只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还是可以再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的。

  

  第一步:调水、解毒

  

  由于发病鱼塘大多亚硝酸盐浓度较高,水面有死鱼尸油,而且养殖户多用过毒性较大的烈性消毒药和杀虫药,所以只有先调水、解毒,才能提高后续用药的效果。

  

  第二步:消毒

  

  为防止病原扩散,消毒是非常有必要的。通常情况下,发病后鱼体质较弱,不宜选用刺激性较大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宜选用复合碘溶液、戊二醛溶液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消毒。

  

  第三步:内服药物

  

  消毒后再内服消炎生肌的药物,可适当的使用一些可以杀菌的抗生素药物,搭配着中草药使用,可以达到消毒杀菌、解毒的功效。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水产养殖与流通”


我们其它小伙伴


黄骨鱼:在这里,让你深入了解黄骨鱼,拥有丰富的一线经验以及为你分享最新黄骨鱼养殖态势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