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水产资讯 >阳春潭水鱼苗孵化池成了“聚宝盆” 繁育各类鱼苗约1000亿尾

阳春潭水鱼苗孵化池成了“聚宝盆” 繁育各类鱼苗约1000亿尾

2022-06-21 04:21:34

  阳春潭水鱼苗孵化产业渐成规模,产量占全省四成以上——


苗孵化池成了“聚宝盆”


  4月,正值鱼苗销售旺季。潭水人通过勤劳努力,把鱼苗孵化打造成为当地一张特色产业名片,鱼苗孵化池已成为当地村民的“聚宝盆”。近日,记者走访阳春市潭水镇鱼苗培育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寻访其中的奥妙。


  从小到大 技术攻关克服难题


  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潭水人就以家庭为单位孵化鱼苗。由于资金不足、技术有限,这种“单打独斗”的模式发展缓慢。“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没有技术,一家人忙一年也就收入几千块。”潭水镇渔技站站长冯克林说。


  几经波折,潭水鱼苗孵化在1992年开始逐渐步入正轨。“探索20多年积累了不少经验,自流水环道孵化、激素催产和长途鱼苗运输技术三项关键技术逐渐得到革新。”冯克林说,技术革新后鱼苗孵化于1992年在全镇范围内推广,2000年左右进入鼎盛时期。


  “2002年,一尾桂鱼鱼苗能卖到1毛钱,一个孵化池一次出产的桂鱼苗就可以卖到几十万元。”冯克林把潭水鱼苗孵化的进步归功于技术创新,再加上政府部门的扶持引导,潭水每年都会邀请来自于省内外的专家开办10期培训班,期期座无虚席。在随后的十多年,潭水镇鱼苗养殖一直稳步发展。目前,潭水镇鱼苗人工繁育场达到500多个,繁育各类鱼苗约1000亿尾,主要以四大家鱼、桂鱼、鲈鱼等6个品种为主,产值超过3000万元。该镇鱼苗孵化繁育生产量占全省的四成以上,成了名副其实的鱼苗孵化专业镇。


  农企合作 养殖规模快速壮大


  潭水镇鱼苗养殖主要集中在水口、凤来、三塘等村,500多个鱼苗孵化场散落在田间地头上。这其中有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散户,也有颇具规模的孵化企业。


  以前潭水鱼苗孵化技术落后,村民为了追求销售量而相互压价,矛盾重重,合作社模式成了解决这些症结的关键所在。“潭水鱼苗孵化的规模有大有小,两三个孵化池的散户受制于资源有限,面对愈演愈烈的竞争只能赔本倒闭。”农顺鱼苗培育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合作社从起初的三五户发展到如今的200多户,大家互通技术、共享市场资源、抱团取暖提高了竞争力。


  记者在潭水镇盘新村瑶田自然村一鱼苗养殖场看到,大片的土地上分布着56个水泥建造的方池、环道池、孵蛋池,数十名工作人员不时穿行其中。“大企业作为龙头,农户参与,协会作为协调中枢。”养殖场负责人介绍,这种以利益链接方式组织的生产模式,合理配置了资源,也利于形成合力,助推潭水鱼苗孵化产业继续向前发展。


  品牌带动 经济效益越来越好


  随着鱼苗孵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早些年外出打工的潭水人纷纷回乡搞鱼苗孵化,瑶田寨村民冯德魁就是其中一个例子。“以前在外打工一年也就赚2万元,现在养两亩鱼苗的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鱼塘真是个‘聚宝盆’。”2009年,他用自家的几亩土地开始了鱼苗孵化。


  据冯克林介绍,鱼苗养殖期为每年的3月份至9月份,短短半年时间就能为普通的养殖户创收5到20万元。冯克林说,现在鱼苗孵化周期短,盈利空间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四大家鱼中的鳊鱼从给种鱼打催产针到鱼苗销售只需要5天时间,按照一万尾鳊鱼鱼苗3元的市场价格来算,一般一个孵化池一次出产5000万尾鱼苗就可以卖到1.5万元,一个月就可以卖到9余万元。


  多年的鱼苗养殖传统使潭水镇在业界树立了较好的声誉,加上鱼苗质量优良,如今的潭水鱼苗远销全国各地。每天早上5点钟,运输鱼苗的车辆就在各个繁殖场外排起了长龙,这些出产于潭水的鱼苗被运往珠三角、广西,甚至北京、黑龙江、山东等地。


  “一些鱼苗养殖户在池塘中孵化鱼苗,还会在塘上养猪养鹅,塘边种植果树,立体经济正在逐步发展中。”潭水镇鱼苗养殖协会负责人告诉记者,潭水鱼苗孵化产业正在瞄准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统一运输的发展模式,他对未来充满信心。


  阳江日报记者/高鹏飞 实习记者/李柳枝 通讯员/伍志雄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