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三江交汇宽阔水域的长洲岛,河岸坡缓,成了装捞河鱼鱼苗进行人工培育的理想河段。而这段可追溯到清朝初期的长洲岛水产苗种生产史,也一度成为长洲岛人的骄傲。刘钊林,长地村人,从父辈那传承了一手养鱼技术的他,提起长洲岛的“鱼花”装捞,脸上仍洋溢着自豪的光彩。过去,一到每年的4至8月江河鱼汛期,鱼花师傅们就要根据气温和洪汛情况评估鱼苗何时会到达。“以前没有天气预报,长洲岛的很多鱼花师傅经过长期的积累,通过观察天气现象及变化规律,‘试水’预计出某种鱼花的到埠时间,这套技能在长洲岛,鱼花人几乎人人都懂。”刘钊林说,鱼花师傅还能从如头发丝般细小的鱼苗中,凭肉眼分辨出鱼的种类,并巧妙地将混杂于其中的杂类鱼花撤清。
凭借这手引以为豪的技术,长洲岛迎来了装捞鱼苗产销两旺的鼎盛时期。据《中国鱼苗志》记载,1930年,长洲江河装捞鱼苗达38亿尾之多,居全国之冠。凭借过硬的养鱼本领,这里的鱼花师傅也一度成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全国各地国营渔场争抢的技术人员。到上世纪六十年代,长洲岛的鱼苗还搭乘飞机、火车远销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