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特种水产 >生在淡水,长在海水,产卵意味着死亡,母爱何止是伟大

生在淡水,长在海水,产卵意味着死亡,母爱何止是伟大

2022-05-15 23:18:37


生于江河淡水中

长在太平洋的海水里

两句话概括了大马哈鱼的最大生活习性

也造就了它们独特的肉质


大马哈鱼,又名大麻哈鱼(Oncorhynchas keta)

俗名秋鲑,狗鲑。

在赫哲语中

大马哈鱼称为“达乌依马哈”

意为“定时回来的鱼”



长得像个棒槌

大马哈鱼的体形如纺锤

口大嘴长,腹部呈银白色

成鱼体侧有10~12条橙赤色的横斑



由于其繁殖习性的不同,分春、秋二型

进入我国的属秋型,故又称秋鲑,

通常比一般的大马哈鱼要大得多

最大的个体达7.5千克。


海中生活时期的大马哈鱼

肉质鲜美,呈红色,体呈银白色

而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淡水水域后的大马哈鱼

肉质变白

雄性大马哈的吻端弯曲成钩状

体色青黑或暗苍色

雌性体色较浓艳


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水域(35°N以北)

包括俄罗斯,日本,美国,加拿大

还有我国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下游

属于太平洋鲑鱼

就是生长在太平洋的鲑鱼喽

化石证明

太平洋鲑已在地球上至少存在600万年了


大马哈鱼的主要地理分布 


我们吃的三文鱼通常是指北欧进口的大西洋鲑

最正宗的挪威三文鱼主要为大西洋鲑

芬兰三文鱼主要是大型红肉虹鳟。

太平洋鲑与大西洋鲑不同的是

大多数迁徙的太平洋鲑产卵后就“撒手鱼寰”了



四年一轮回,海里生,江里死


大马哈鱼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

在每年的9月份以后

都会由汪洋大海游回到自己的出生地

完成传宗接代的神圣使命

因为大马哈的鱼卵只能在淡水中存活


从洄游开始,大马哈鱼就停止进食,甚至停止进水(因为洄游至江河,由于突然接触淡水,它们的肾脏和其他器官要适应突然缺盐的环境,对它们是一个生死考验),一路狂奔,每昼夜前进30-35千米,只为回到出生的起点。这一路的艰难险阻,是我们人类所不能想象的。


一不小心或许就会落入熊口



遭到其他捕食者追捕



遇到高程大坝

还得奋力发挥自己的跳跃技术

据说大马哈鱼的跃起高度

相当于一个人跳过四层楼的高度



受大雨影响

美国西雅图Skokomish河流淹过了这段马路

一群大马哈鱼正在游去上游产卵

它们只有10分钟能活



产卵时

雌性的大马哈鱼通常会在9月下旬产下鱼卵

并将鱼卵用沙子将其覆盖

因为水流快速通过沙粒间时

可以提供充足的氧气利于鱼宝宝的孵化

通常幼鱼会在淡水河流中生活1-2年后

降河入海

在大海中生活1-2年后,开启洄游旅程

四年一轮回,生生而不息

繁殖是个耗体力的大工程

大马哈鱼通常产卵后因精疲力竭而死亡


雌性大马哈鱼在掘坑准备产卵


从出生之后从未回过家的大马哈们

为什么总能准确无误的找到回家的路呢

有科学家说

这是因为他们的大脑里有铁质微粒

像指南针一样

可以帮助他们在地球上准确的找到前进方向


我国境内的大马哈鱼主要

从俄罗斯的阿穆尔河洄游到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

大马哈鱼在我国分布区域


亲朋好友


作为鲑族一员

大马哈鱼还有好多的亲朋好友

其中我国境内的近亲属

有马苏大马哈鱼和驼背大哈鱼


马苏大哈鱼(Oncorhynchus masou)

别名孟素大马哈鱼,齐目鱼


驼背大哈鱼(Oncorhynchus gorbuscha)

别名罗锅鱼,细鳞大哈鱼,小鳞齐目鱼


在北美海域还有粉红大马哈鱼(即驼背大马哈鱼)

马苏大马哈鱼、银大马哈鱼

红大马哈鱼、大鳞大马哈鱼


红大马哈鱼

银大马哈鱼

大鳞大马哈鱼

身价极高的鱼子酱


不仅肉味鲜美

鱼籽比鱼肉更为珍贵

其直径约7毫米

色泽嫣红透明,宛如琥珀

营养价值极高

据说7粒大马哈鱼籽就相当于一个鸡蛋

用它制成的鱼子酱盛到盘子里犹如红色的珍珠

闪闪发光,故“身价”极高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