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特种水产 >开海节:舌尖上的邛海

开海节:舌尖上的邛海

2021-05-31 23:33:53

点击关注 掌握新闻动脉



凉山的火把节大家都不陌生,但你知道吗?每年火把节期间,西昌邛海都会举办“开海节”。


这个承载着渔家文化、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节日被西昌人完美地演绎成了一场美食之旅,并且成为了西昌人骄傲的文化遗产。


今年的邛海开海节刚刚结束,观观用三段小视频,为大家呈现这个舌尖上的节日。


【更多视频节目请下载“四川观察APP”观看】



1

自然的馈赠


盛夏,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温润的气候滋润着这片神奇的水域。


宁静的村庄蛰伏着一个古老的秘密,小渔村的渔民们在黎明前开始集结,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开海节。


传统的祭海仪式一结束,渔船便鱼贯而出驶向邛海水域腹地。开海节的捕鱼方法与千岛湖的巨网捕鱼一脉相承。


侦察鱼群是第一项工作,也是经验丰富的捕捞师傅们的独门绝活。根据鱼儿在凌晨、傍晚跳上水面透气的特性来判断鱼群和种类,他们之中的长者甚至可以根据水面上飘来淡淡的鱼腥味儿来判断水中鱼群的数量。


确定了今天的渔场,头船便不再前行,训练有素的渔家汉子整齐划一地划着木船拖拽着放置巨网的渔船前行。


网船上,船工根据木船的前进方向迅速释放拦网。工序并不复杂,但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歇。接下来要选择适当的位置,将张网网口连接在拦网上形成埋伏圈。直到这时,大家才有休息的空隙,准备今天的早饭。


渔船上做饭讲究就地取材,做饭所用的水就来自于眼前这一片湖,清澈的湖水是烹饪琼海鱼的最佳之选。


一盆香气四溢的水煮鱼刚出锅,先休息的渔民以踏水而来,大家一边吃着饭一边讨论着接下来的工作。仓促的补充一点体力,小船便陆续离开,收网的时候到了。巨网在不断收缩,鱼群的活动空间逐渐减少。



2

以食物为遗传代码



五个小时的辛勤劳动,换得丰收的喜悦。这一次这一网收获不下5万斤,足够满足开海节期间疯狂涌入西昌的游客需求。


满载而归的渔船刚一驶入渔港,另一场重头戏也即将拉开帷幕。


杨光伟带着徒弟在小院里支起一口直径一米的吊锅,他们要为一桌专程从成都过来过节的游客,制作一道本地的特色菜——吊锅鱼。


吊锅做鱼的文化源自几千年前居住邛海湖畔的穷邛人部落,杨光伟经过改良,将古邛人的吃法搬到了餐桌上。


今天的食材就是刚打上来的邛海鱼,虽然都是鱼,但到了杨光伟手里做法却千变万化,白鱼白鲢肉质细嫩,适合清蒸。花鲢肥美红烧,最能体现鱼肉的鲜美。草鱼油炸、刀鱼干扁,每一种食材到了杨光伟手里都拥有了独特的口味。




3

新旧融合的烹饪




传统的滋味在老宅中流淌,新的饮食方式也在不断涌入这座城市,但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市民,却对一碗不起眼的桑拿虾推崇备至。


制作这道菜的原材料同样来自邛海。渔民头天晚上划船沿湖布好虾笼,河虾进入笼子就再难出来,第二天清晨只需收网即可。

桑拿虾最独特的地方是食材的加热方式。


Step1:

将鹅卵石至于炭火上加热,待颜色变红放入特制的铜炉底层。


Step2:

上层放入洗净的活虾,最后倒入啤酒。


Step3:

经过冰与火的较量,超高温的蒸汽瞬间将食材蒸熟,呈现出一片诱人的红色。

独特的口味不仅吸引中国游客,外国人也不例外。


李逵来自澳大利亚,在西昌工作和生活,只要有空余时间,李逵便会到街头寻找美食。李逵对醉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他准备用这道西昌的美食名片来款待自己的朋友。


语言不同,美食却是最好的催化剂。觥筹交错之间,缩短了人心的距离,让大家快速融入异国他乡。




4

生生不息的滋味


杨露是地道的西昌人,已移居成都多年,无论工作多忙,每年到了开海节总要回到故土。


邛海鱼在西昌有上百种吃法,但离开这方水土,唯有白条鱼干最能慰藉乡愁。


开海节之后雨水减少,每当刮起北风,人们知道晒鱼干儿的时候到了。


阳光和风让鱼肉变得更加醇厚,油炸便能唤醒白条鱼的鲜醇,以家乡食物招待客人,已经成为杨露多年的习惯。西昌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有最好的味道。

春天,又到了投放鱼苗的季节。


两千年前,当邛海渔民仅仅恪守着“禁海不鱼”的承诺,他们并不曾想到这一小小的善念,通过时间的沉淀会演化成为开海节这样一种文化遗产,承载着丰收的愿望和对风调雨顺的期盼延续至今。


一方民俗,就带着这样乡土的印记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更多精彩请下载“四川观察APP”观看


-END-


《四川观察》实习编辑  周菁岚

                     见习编辑  蒋露瑶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