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新闻 >海水鱼的感冒-白点病

海水鱼的感冒-白点病

2022-02-14 00:53:07

海水鱼白点病成因及治疗

海水白点虫(Cryptocaryon irritans)向来被认定为是侵袭海水鱼类中,破坏力最强的寄生虫之一(Wright & Colorni, 2002),其高感染力长期来造成不论是观赏鱼类或食用鱼类的死亡以及饲主的经济损失。尤其在水族箱中因系一封闭环境,更是提供了白点虫一个绝佳的繁殖环境。在一封闭系统中,预估白点虫每6至8天,其数量便可繁殖近10倍之多。

尽管我们对于此一寄生虫已有相当了解,事实上白点虫目前仍是对于饲养硬骨海水鱼类健康方面的最大威胁之一。此原因有部份便是由于许多海水鱼玩家及销售业者,长期以来对于白点虫的生命周期、传染模式及治疗方式所传递的资讯,事实上并不正确(虽然不是有意的)。本文共分为五篇,目的便在详述白点虫的各方面资讯,希望能借此导正那些原本错误的认知。

历史
1937年,日本人Sikama首次提出关于海水白点虫的报告,起因于这中被称为纤毛寄生体的白点虫,感染了东京帝国大学水产学会水族箱中的45种鱼类。在此之前,此一寄生虫的感染行为仅止于在公立或私人的水族馆中观察。自此以后,海水白点虫的问题,便开始在海洋生物养殖上逐渐受到重视。海水白点虫与淡水白点虫有许多相近之处,但事实上他们是属于两种完全不同分类的寄生虫。

近期

广泛的系统分析以及分子诊断方法被使用于海水白点虫的重新归类。近来此一原生体外寄生虫被建议应归入Prostomatea「纲」中的Prorodontida 「目」,且另新增一「科」Cryptocaryonidae做为归类。研究团体近来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新证据,显示出海水白点虫具有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他们尝试将白点虫置于数种不具有生存压迫的环境中,迫使白点虫必须不断的适应新环境及变化。实验结果却因而产生数个新的品种出来。同时白点虫也在一些新的地区被发现,这些地区的水温仅有12~16℃,较先前报告中的温度为低。在过去,白点虫被认为无法生存于19℃以下的环境中。而在台湾属于低盐的环境中,也发现了高度变异的品种已在大量繁殖。由上述新发现我们得知,海水白点虫事实上在不同地理区域、不同水温及不同盐度中都能生存,因此我们必须要有新的策略的疗法来控制它。

迷思与误解

海水玩家普遍存有相同的误解,以为只有健康状况较差的鱼只才容易被白点虫感染。当然,在压迫的环境下,鱼只的免疫功能会降低,使得鱼只在受到感染后,无法产生所需的免疫力。然而压迫的环境或是鱼只健康情形不佳,并非是否会感染白点病的必要因素,即使是健康的鱼只在未受压迫的情形下,若是暴露在白点虫的环境中,仍然很容易受到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实验中「紧迫」并非鱼只是否会感染白点病的因素之一。

另一个在海水玩家中普遍存在的误解是认为白点虫在每一个鱼缸中或多或少一定会有,其实他们是误将白点虫视为与缸中普遍存在的细菌或病原体同类,因而假设这些原本已存在的白点虫,在缸子状况不好时(如水质不好或是喂食污染)便会爆发在鱼只身上。抱持这种看法的人通常都忽视了新鱼只在入缸前检疫的重要性,白点病必须由外来鱼只引进,否则无法在鱼缸中发生。一般说来,白点病是藉由已被感染的鱼只所带入的,未针对新进鱼只进行检疫,将大大提高传染的可能性。而由于缸中一般还有活石或软体生物,一旦白点病爆发后将更难处理。

 Dr. Harry W. Dickerson在1994年夏季版的Seascope杂志中,针对海水白点虫做了以下论述:「要挽救缸中生物,实际上必须完全消灭所有的寄生虫,治疗才能产生效果」「根除海水缸或养殖场白点虫的难题来自于其生命周期的复杂性,特别是有些白点虫在分裂体Tomonts以及非同步脱离孢囊具传染性的掠食体阶段的潜伏期极长。」但透过有效的治疗与适当的程序,白点病仍可从鱼缸及鱼只身上完全消除。
海水白点虫属于专性寄身虫的一种,亦即在找不到宿主的情形下,它便无法完成其生命周期(在营养体阶段)。考虑到白点虫在分裂体Tomonts阶段需要3到28天孵化,因此建议将鱼只清空30天到6周的时间,使缸中找不到宿主,便能将白点虫从缸中完全消灭。并将移至治疗缸的鱼只施以有效的治疗(如使用低比重疗法或下铜药),以消灭鱼只上的白点,可将其治愈。哪些鱼容易被感染?海水白点虫并无特定的宿主选择性,这表示了只要暴露在有白点虫的环境中,任何种类的鱼只都可能会被感染。甚至原本并非海水鱼类亦同,海水化的黑茉莉鱼就曾被用来做为试验品,以了解海水白点虫是否需要特定宿主。此外,在鱼缸或封闭系统中,白点虫繁殖的速度将以倍数激增,使得要对抗它愈来愈困难。鱼缸中之所以较大海中容易传染白点病,系由于鱼缸中的相对高密度养殖,使得白点虫在掠食体Theronts阶段容易找到宿主。
  很明显的,不同种的礁岩鱼类对于白点病有不同程度的抵抗力,在封闭的环境中,其抵抗力因素可能远比不同鱼种对食物或环境需求等种种因素要来得重要。一般来说,神仙类、倒吊类、鲽类或箱鲀科鱼类,通常被认为较容易感染白点病,而板鳃类例如鲨鱼或是魟鱼等,则天生对白点病具有抵抗力。

传染模式

海水白点病通常起因于鱼缸中所加入的新鱼只原本就已经受到感染,已受感染的鱼只通常在身体上会发现有白点或是伤口,也可能因为病原体仍在营养体Trophonts阶段,宿于鳃膜中而无法从外观察觉。

虽然并不常见,但白点病也可能是藉由其他管道进入鱼缸中,例如所置换的海水中存有正处于游离阶段的白点虫掠食体。然而,由于孵化出来的掠食体Theront能单独存活的时间极短,因此藉由这个管道导致感染的机会其实并不高,只要将海水静置24小时后再使用,基本上便可免除这个可能性。任何表面坚硬的物体,如砂子、石头、玻璃、缸中设备,甚至无脊椎生物(虽然他们不会感染白点病),都可让白点虫在分裂体Tomonts阶段做为着床物,所以假若你将这些物体移到另一个干净的缸中,则分裂体Tomonts或囊胞也会有可能被带入。同时,使用海水活体喂食时,理论上也可能因此带入白点虫。
风干鱼缸、砂子、石头与设备可以除去附着在上面的分裂体Tomonts,但很显然的,这个方法并不适用在活石上。倘若取得软体、活石或活砂的来源处已被感染白点病,那么最好还是先经过检疫的程序后再移入缸中。

致死的原因

在一重度感染的封闭环境中,海水白点虫可引发鱼只的大量死亡。海水白点虫会引发之主要病变,称为白点病;其次还有某种细菌或真菌的感染,通常也与白点虫有关。海水白点虫会导致宿主因窒息、渗透不平衡(指细胞膜内外液体压力不平衡)以及继发性细菌感染而死亡。

白点病会使得鱼只鳃膜产生上皮细胞肥大的征状以及细胞次胶层的融化,若是攻击鱼只的白点虫数量足够,在受到感染的初期,肉眼可视鱼只有白点产生,而鱼鳃上皮将会严重受损;若是病状严重或遭受重复感染,将严重导致细胞次胶层融化及各??薄膜间空间不可逆的闭合。受掠食体侵袭所造成的伤口经常会成为再次为伺机性细菌或是真菌病原体感染的途径,这些伤口也特别容易为假单胞类细菌感染而引发并发症。同时这些伤口也会危急鱼只黏液/鳞片/表皮间的平衡,使得渗压功能无法正常作用及更为耗费鱼只的体力,对严重感染的鱼只而言,更可能造成渗透压的剧烈改变。一般说来,鱼只仅在遭受连续性严重感染后,才会导致死亡。


 
海友志
我们的qq群:24281638(欢迎您的到来)
我们的网站:www.reefyz.com
(所有饲养问题您都可以发帖提问)
海友志是一家独立第三方海水自媒体网站,我们以独特的视角,斟酌的眼光,认真的态度,经过实践得出的真理来辅助海水观赏事业的全面发展,在这里你可以阅读到专业化的饲养文章,学习到更先进的饲养知识,结识更多的海水鱼友,成为海水观赏生物饲养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微信号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以订阅哦!





海友志APP下载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