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特种水产 >“关键”为什么是“关”和“键”?

“关键”为什么是“关”和“键”?

2022-04-18 22:17:08




1.“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是人们从坏处预想时常说的话,到底是哪三长、哪两短呢?

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事故,或人的死亡等不吉利的事。如罗贯中的《三遂平妖传》有“万一此后再有三长两短,终不能靠着太医活命”的例子。以后范文若《鸳鸯棒传奇·恚剔》中也有:“我还怕薄情郎折倒我的女儿,须一路寻上去,万一有三长两短,定要讨个明白。”为什么“三长两短”就跟不吉利有关呢?

原来“三长两短”是指一副未盖上盖子的棺材,它是由棺材的三块长板(底面加左右两面)和两侧的两块短板构成的匣子。《礼记·檀弓上》记载:“棺束,缩二,衡三;衽,每束一。”孔颖达疏云:“棺束者,古棺木无钉,故用皮束合之。缩二者,缩纵也。纵束者二行也。衡三者,横束者三行也。衽,每束一者。衽,小要也,其形两头广,。”

古时棺木不用钉子,用皮条把棺材底与盖捆合在一起。横向捆三道,纵向捆两道。横向的木板长,纵向的木板短,“三长两短”即源于此。连接棺盖与棺底的木楔为两头宽中间窄的衽,它插入棺口两旁的坎中,使棺盖与棺身密合。衽与皮条联用,又可以使棺盖紧固。后来由于有了钉子钉棺盖,既方便又快捷,衽也就逐渐被淘汰,但这个词语却一直流传下来。起初“三长两短”是死的别称,后来又加入了意外、灾祸等意思。有时它被缩写为“长短”,但含义不变。如《红楼梦》第十一回:“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有个长短,岂不叫人疼死!”

关于“三长两短”的来源还有一说。据《越绝书·外传记》记载:“欧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钩,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曰巨阙。”说战国时期越国著名剑师欧冶子铸了五把利剑,其中三长两短,都锋利无比,一般人遭遇到这五把剑就有性命之忧,于是后世把各种危及生命的风险称为“三长两短”。

2.“说曹操,曹操就到有何来历?

自古以来,民间说法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汉献帝刘协在汉军将领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捕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李郭的联军就已经杀到了。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前来救驾,并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就到”之说。

而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也有一种说法。《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吕奉先乘夜袭徐郡”一章中说,曹操在讨伐董单之后,曾任东郡太守。当时山东黄巾又起,他与济北相鲍信共同讨伐黄巾,招安降兵三十余万。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董承、杨奉护驾至洛阳后,仍担心李催、郭汜来犯,故奏请献帝,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操接旨后,尽起山东之兵,赶来洛阳护驾。刚到洛阳城外,适逢李催、都记领兵来攻洛阳。这种“说曹操,曹操就到”的说法是“曹操被动前来救驾”之说。

历史上还有两种说法:其一,在《三国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一章中,曹操在濮阳与吕布作战时,中了陈宫之计,仓皇败逃,火光中正撞见吕布挺戟跃马而来,曹操以手掩面,加鞭纵马超过吕布。吕布从后面拍马赶来,将戟在曹操头盔上一击,问:“曹操何在?”曹操反指说:“前面骑黄马者是他。”吕布听说,弃了曹操,纵马向前追赶。明末清初文人毛宗岗评说道:“见了曹操,反问曹操,舍却曹操,别赶曹操。谚云:方说曹操,曹操就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

其二,“说曹操,曹操就到”的意思是在形容曹操的耳目众多,动作迅速,无所不在,因此随时都可能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必须小心提防。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呢?这大概与曹操的品性分不开的。曹操虽然是东汉末年的人物,但是,明朝的《三国演义》却把他塑造成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奸臣形象。那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更是将他的品性刻画得入木三分。东汉末年,朝中重臣乔玄在曹操年少时就当面指称他是“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乔玄识鉴之精,看来史上无人能出其右。

3.“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为什么就显得比较重要?

关键”人物、“关键”事件之所以比较重要,就在于他们发挥的是“关键”的作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这一词汇,源自人们居住的房屋的一个重要部件。

关键”或“关”起初作为实物名称,古代都是指门闩。从“关”(關)的字形也可看出与门(門)有关。不过,“关”是简单的闩,而“关键”则是复合的闩,与今天的含义已经完全不同了。

《说文解字》对“关”的解释很明白具体:“关,以木横持门户也。”在两扇门中间用一根木头横过来抵上,就可以关上大门。这根横木就叫“关”。我们今天说“关”门,古人却不说“关”,而是“闭”门。为什么说“闭”不说“关”呢?原来从先秦到汉代,“关”一直是表示实物的词,不作动词用。历史上曾经有“举关”、“斩关”和“枕关”诸说,这里的“关”,便都是门闩。《吕氏春秋·慎大》“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臧纥斩鹿门关以出”的“关”,是指城门的门闩。《史记·刺客列传》有豫让为荀寅做事的记载,贾谊在《新书》让豫让自述当时受到的普通人待遇:“与帷而衣之,与关而枕之”,这里豫让枕关的“关”,则是一般门户的门闩。他只能以帷帐做衣服,门闩当枕头。“关”为横木,可以将就着当枕头用。

古代小说还有“拔关而出”、“拔关夺走”、“斩关落锁”、“拆关破楗”等说法。前两句提到的“拔关”,就是拔掉门闩,至于后者,则要联系到“关键”了。

关键的“键”,原作“楗”,说明初为木制,后来才有金属的。徐灏《说文解字注笺》解:“键者,门之牡也。盖以木横持门户,而纳键于孔中,然后以管籥固之,管籥即今之锁也。”就是说“键”是插入关上凿出的孔内的装置。有人说,关键作为合成词,原为两物,门闩横者为关,竖者为键。还有人说,古代的“闭”字,本为“门”内一个“干”(閈),形象地显示出横闩加上直闩。后来抄写者不注意,将“干”字下面的一横变成斜撇,结果就成了“闭”。不管此说是否有根据,我们还是可以肯定“关键”的初义是门闩。

门户紧固,要依靠“关键”。这个意思后来扩展开去,用来比喻在某个事情处理上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人,或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影响力的事件,便会在人物、事件前面冠以“关键”一词,以示他们极其重要,不亚于门闩之于门户。今天,我们听到“关键在于”、“问题相当关键”等词语,不会一下子联想到门闩,因为原属名词的字词在长期使用中发生转义,用作动词、形容词,已经变成了和原词意义不同的抽象的概念了。

4.作为榜样的模范最初是人还是物?

如今,“模范”一词,通常解释为样板、榜样,值得学习或仿效的人物或事物,如先进模范、全国劳动模范、英雄模范、模范丈夫、模范事迹、模范行为等等。其实,模范是模与范的合称,初意是指古代铸造青铜器时所使用的主要造型工具。1975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墓葬中出土的商代乳丁纹青铜爵,是我们所知采用范铸的最早一件铜器,距今已有3500多年了。

殷墟出土的人面范(右图为翻印的石膏像)一件青铜器的铸造,要经过塑模、翻范、烘烤和浇铸等一整套工序。用泥料制成的实心器物外形,称为“模”。在“模”上贴泥而翻制成的外模或凹模,称为“范”,亦称“外范”、“母范”、“母模”等。一件器物的“范”要分为多块,否则无法起范脱模。表现器物内腔、孔及某些中空部分的泥型,称之为“芯”,亦称“内范”。“范”和“芯”的组合,即为“铸型”。铸型的范、芯之间的空隙构成了器壁,浇入液态金属即可凝固成器物。

铸铜工具的模与范,有陶(泥)质、石质和金属质三种,其中以陶质为主。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遗址东南的铸铜作坊内曾经发现大型编钟的整套铸范,其内、外范多达96块,而且并合严密,表明我国的铸造工艺技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达到相当纯熟的水平。

小型器物,只用外范合铸。如殷墟出土的一套直内戈陶范,有厚约4厘米,长31厘米的正背两范。范的两侧边缘有两条小沟槽,作为合范时的标记。

古代钱币铸造所用的范具,制作情况与直内戈范基本相同。但后者是一范一器,而一套钱范,一次能铸钱数枚乃至数十枚。钱币是国家规定的制钱,质地、大小、重量都有严格规定。即使政府允许民间铸钱,也要由国家发给统一的模和范,以防止恶币的出现。

古人将“模范”这种铸造所用的范具,引申到社会交往礼仪等方面,于是人的行为、事迹合乎规范,堪为榜样也就赋予了“模范”的含义。如汉扬雄《法言·学行》称:“师者,人之模范也。”古人之所以对师十分尊敬,是因为为师者可以规范世人,做人们学习效仿的榜样。这是“师范”一词的含义所在。

5.生活中有些人被称为马大哈,这一说法和一种叫大马哈的鱼有关系吗?

在我国东北被称为“大马哈鱼”的鱼,是一种在淡水中产卵孵化,在海水里生长,性成熟后再洄游到淡水里产卵的名贵冷水鱼类,是世界名贵鱼类之一。又叫“三文鱼”,即“鲑鱼”(salmon)英文的音译。沿黑龙江、乌苏里江一带定居的赫哲人,把这种每到白露前后,便大批到来的鲑鱼称为“达乌依玛哈”(daoimaha),后经演变,就叫做了“大马哈”。大马哈鱼的“大”不是大小的“大”,而是译音。因此,只有“大马哈鱼”而没有“小马哈鱼”。

这种叫大马哈的鱼是不是很“马大哈”、“马虎”,随便就往渔民的网里瞎钻乱跑呢?这个问题好像还没有鱼类学家专门研究,加以证实过。“大马哈”虽然字形上与“马大哈”近似,但后者是一个新词,纯属现代人的发明。

马大哈”常用来指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办事草率、经常出错、丢三落四之人。说它是新词,是对香港人而言的,五十年代,由天津市的相声界艺人创造的趣语。

相声段子名叫《买猴子》,五十年代的时候曾经风靡全国。故事说一位干部以不负责任马虎草率出名,他的大名就叫“马大哈”。他写了个公告,本来要通知“到(天津市)东北角,买猴牌肥皂五十箱”,可是飞笔疾书,竟错写成“到东北买猴儿五十只”了。

,内容看也不看便挥笔批准。马大哈的同事和下属又习惯于盲从,问也不问纷纷出差执行任务,结果闹出了令人捧腹不已的大堆笑话。比如:他们为了去采购猴子,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各地接洽者虽然惊奇于天津采购员的离奇“购货单”,却仍到处帮他们捉拿猴子交货;猴子从四面八方运回后,群猴出笼之际,又大闹了百货公司,趣闻笑话,接连不断。

作者何迟和演员马三立曾因这段相声被打成右派,但“马大哈”一词迅速传遍全国。

我们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天生马虎之辈,办什么事都马马虎虎,丢三落四,而且懒于认真检讨自己,常哈哈一笑了之。称这类人为“马大哈”,真是形象、贴切、恰当。

本文章已由”古典书城“微信公众号(ID:gudianshucheng)进行授权,若需转载请联系“古典书城”

====================

欢迎关注“22号公馆” 微信号:“szpangjie”

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删除。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