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水产资讯 >【原创】照鱼仔与放籇子

【原创】照鱼仔与放籇子

2022-04-28 23:30:42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阳春三月,天气暖和,一条条泥鳅、黄鳝钻出了窝,经过一个冬天的休眠,泥鳅黄鳝长得滚瓜肉圆。照泥鳅、诱捕黄鳝就成了乡村的一道景观。



乡亲们买来铁梳,将它安装在两尺长的木棍的一端。夜幕降临后,人们便握着自制的竹筒火把(里面是蘸了煤油的烂布),或提着自制的松木灯笼,去水田里捕泥鳅黄鳝鲫鱼等,叫照鱼仔。



白天,新翻的坂田让勤劳的人们耘得平平整整,还没插上秧苗。傍晚时分,田里浅平的水,淀清了,那些夜里出来“吃星露"的泥鳅、黄鳝,静静地伏在水底,似乎在等待捕鱼者的到来。


到了田边,点亮柴油火把或松木火笼,高挽起裤管,轻轻地下了水田,看见潜伏的泥鳅黄鳝,举起铁梳,猛地扎下去,迅速提起来,在提桶边沿轻轻一扣,便有了满心喜悦的收获。一个晚上收获几斤是不成的。


泥鳅很滑溜,一般用手抓不住。于是人们便发明了这种带针尖的工具。泥鳅夜晚怕光,灯光照过去,它不动窝,这时右手上的武器一砸下去,那针尖便刺进了它的身体,一砸一个准。



我们乡下有一种诱捕泥鳅的手段,就是用一种细竹篾编织的特制渔具坐收渔利。这玩艺儿一尺多长,身子呈圆筒型,直径两三寸即一围大小,尾部收束一把后又交叉张开,看上去像草鱼的形状。它的核心技术在头颈处,编到顶端时,把做经筋的篾片向内倒折,再用纬筋编成敞口漏斗状;漏斗咽喉刚好能钻进一条泥鳅,而咽喉以下寸把长的经篾形成一圈几乎交叉的逆须,泥鳅溜进去就出不来了。它的鱼状尾部的经篾是交错的,为防止泥鳅出来,用线扎着。每个成品还配有一根两尺来长的小竹竿。这种渔具我们家乡叫“钻”(zhuàn),书名叫“籇子”,用它去诱捕泥鳅叫放“钻”。一般配备十来个这样的籇子,每次就可以有一份不菲的收获。



下午收了工,父亲首先用锄头到屋前屋后湿润肥沃的土沟间盘一竹筒蚯蚓,我即爬上椿木树摘一把绛红色的嫩椿芽。接着,父亲从灶膛里盛一铲热柴草灰,连同蚯蚓和香椿芽一起放进一个凼子里,用柴刀背不停地捣,直到捣成半干半湿的泥尘,做成香饵。然后,我们提着一串籇子和盛有香饵的竹筒,向田野走去。



父亲总是选择泥鳅经常出没的田坎边、水圳旁或水塘岸畔,用手盘开一个较深的泥坑,挖一捧沾性好的泥巴捏成饭碗形状,再抓一撮香饵放到碗里,然后铺在籇子的头颈处,夯实,抚抹平滑,于是把籇子横卧在泥坑里,再覆一些泥巴在籇子身上压稳当,只留住漏斗口让泥鳅进去。父亲说,泥鳅们的嗅觉特别灵敏,隔很远的地方都能闻到腥香味,这籇子外面裹封着的香饵,就是引诱它们进篓篓的。最后,父亲在籇子旁边插上小竹竿,作为号记,便于明天早晨来取籇子时辨认。就这样把籇子一个个放置好以后,我们就踏着夜色回家。




第二天清早,我也起个大早,跟着父亲去起籇子。这可是个“心花怒放”的时候,当父亲循着竹竿号记,把籇子从泥坑里起出来,扒掉封着的泥巴,顺便在水中冲刷泥浆,刚出水面,只听得籇篓里面噼里啪啦闹腾开了,从疏而不漏的篾缝里可见一条条壮乎乎、黑黢黢的泥鳅或黄鳝惊慌失措地蹦达着,继而跳累了就绞成一团,做无可奈何状。我从父亲手里接过籇子,每个里面七八条、十来条不等,提在手里,沉甸甸的。都说捉鱼比吃鱼有兴味,我提着籇子满载而归更开心呢!回到家里,我在木盆里放点水,和父亲一起把一个个籇子尾巴上的线绳解开,掰开交叉的篾片,让泥鳅、黄鳝们顺着开口溜出来,掉到盆子里。鱼们不时跳跃翻滚、飞梭般游窜,溅起一串串水花。



泥鳅、黄鳝捕来后,先将它放在木盆里养一、二天,然后炖汤吃,一时吃不完的就放到铁锅里慢慢地用小火烘干,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泥鳅、黄鳝炖汤,味道鲜美、滋阴补肾。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肉是奢侈味,每逢家里来了客人或是请了匠人,母亲就会用红辣椒段、姜丝炒干泥鳅、干黄鳝来款待客人,在那个年代这是农家最好的一道菜。


由于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电捕鱼的出现,现在水田里鱼儿稀少,照泥鳅、放籇子都已成为远去的风景了。


爆料采用即奖10-300元,投稿采用即奖30-300元爆料、投稿,商务、合作电话:13357248842(微信同号)免责声明:本平台按各网站网帖推送的任何图文言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文责由原发帖人自负!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望告知,联系本平台处理。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