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特种水产 >每天认识一种鱼(4)丨白鲢:本属于江河,也未能跳出池塘

每天认识一种鱼(4)丨白鲢:本属于江河,也未能跳出池塘

2022-02-09 00:20:47

点击“渔愉鱼”关注 | 每天认识一个鱼

下午5点半,不见不散

要说到作为食物来源的养殖鱼的身份,鲢鱼的登场时间比鲤鱼要晚好多。传说战国时期,士大夫范蠡就辞了官位,跑到齐国的陶山去养鲤鱼(所谓陶朱说的就是他啦),还写了一篇《养鱼经》,那可是2400年前了。

到了唐代,各种各样的养鱼、育苗技术十分普及,甚至有专门卖鱼苗的商人。可惜“鲤”和唐朝皇姓“李”谐音,吃鲤鱼成了犯上之事,人们便开始举一反三,开发其它可以养殖的鱼类。

喏,我们的鲢鱼就这样登场了。

1

超强混搭的四大家鱼

晚唐一直到宋朝,长江流域的淡水养殖都非常发达,到了南宋末年,鱼苗的捕获、运输、筛选、贩卖已经达到专业化程度。不仅如此,人们发现,四大家鱼可以混养,彼此的水性和食性也能够相互补充。比如草鱼吃浮游植物和草,鳙鱼吃浮游动物;重口一点的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藻类、发酵的糟类来者不拒,还能吃草鱼的排泄物;这样一来,还能防止水质变得糟糕。草鱼配鲢鱼,搭配其它各种鱼,不同地方都有不同的讲究。


四大家鱼。图片:linki

到了明清,这种互补甚至发展到了陆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里面就教了,「作羊圈於塘岸上,安羊,每早掃其糞於塘中,以飼草魚,而草魚之糞又可飼鰱魚,如是可以省人打草」。

到了上世纪5、60年代,养殖技术的发展,甚至解决了鲢鱼不能在静水中交配、产卵繁殖的问题,鲢鱼的产量也因此大大提升。人们也不用在春江水暖的时候,拿着筐子去河里捞鱼苗了,进而还保持了自然生态的稳定。

总之,源于江河的鲢鱼和它的小伙伴们,被人们捞进了池塘,继而端上了餐桌,成为了河网地区重要的蛋白质来源。现在你去菜市场逛一逛,鲢鱼依然是最价廉物美的那一种,随意捡个一条三斤重十来块钱,让师傅收拾干净了,再去早市捞几把新鲜蔬菜,一路盘算着做法回家就开锅。

想看它们生活的地方,也不用走太远。鱼肥之季,坐上一趟去上海的高铁,透过窗看看那绵延好远的水网池塘,忽然也感觉离餐桌很近了。

鲢鱼也很能跳。图片:miseagrant.umich.edu

2

如果它们走出了池塘

如果鲢鱼们的这一生,就在烟雨蒙蒙的江南度过,逡巡在池塘和饭桌上,那也没什么。但是偏偏,鲢鱼跑到了别的地方,而它的存在也不仅仅是饭桌珍馐那么简单的问题了。

一个物种离开熟悉的家,要不然在思乡中枯萎,要不然就……在遗忘中肆虐。鲢鱼无疑属于后者。它也不需要遗忘什么,但当身边的水土改变,它忽然感觉世界宽广了起来,然后就像《养鱼经》里面那样,“不可胜计”了。 

环境合适,数量一下子就多起来。图片:commons.wikimedia.org

上世纪70年代,美国人从中国引入了爱吃浮藻的鲢鱼,想要净化受富营养污染困扰的人工湖和池塘。哪知一场洪水,池塘里的鲢鱼漫进了密西西比河,在宽广深邃、水草丰美的大河里,它们完全没有捕食者、也没有捕捞者,其它小鱼在鲢鱼的体格下也成了战五渣,于是鲢鱼们(还有其它的一些家鱼,被美国人统称为“亚洲鲤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繁殖,占领了密西西比流域,朝着美加边境的五大湖进军。

巨大的鲢鱼。图片: bencantrellfish.blogspot.com

3

唯有吃,不可辜负!

天朝的吃货们尽管可以嘲笑美国人不懂美味,但是往回头看,从第一筐被投下池塘的亲鱼和鱼苗,两千多年以来,池塘、鱼、与我们的餐桌,早已成为了一体。我们熟练地用筷子拨开被烧透、蒸透的鱼肉,熟练地挑出肌间刺,或者喝下鲜美的豆腐鱼汤,这些我们仿若天生的技能,却也是几千年的习惯

你喊着要让吃货拯救美利坚,但拿着刀叉对着鱼发呆的美国人又怎么想?难不成像薯条一样丢进油锅炸?


红烧鲢鱼的家常做法,这样处理后,肉嫩无腥味,分分钟变身大厨!



鲢鱼本来属于东亚的江河,人们把它带进了池塘,和平共处、共同生长,成为了物美价廉的家常菜。然而当它走出池塘,只需要一个不小心,就能完全变了面貌。自然就是这样,透着无常,又总教给我们不变的规律,而我们,也得以能在餐桌上思考更多来龙去脉,谁属于哪里,我们又该如何对待。(文章来源于物种日历)

让天下没有难卖的鱼!

 点这里,掌握鱼价行情!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