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渔愉鱼”关注 | 每天认识一个鱼
下午5点半,不见不散
![]()
作为80后,小时候经常去田里,小溪边,塘里,河边捉泥鳅!滑不溜丢的怎么也抓不到……
![]()
泥鳅,属鳅科。形体小,细长,只有三、四寸。且它体形圆,身短,皮下有小鳞片,颜色青黑,浑身沾满了自身的粘液,因而滑腻无法握住,也有“泥鳅要捧,女人要哄”的俗话!
“水中人参”
泥鳅广泛分布于亚洲沿岸的中国、日本、、俄罗斯及等地,全年都可采收,夏季最多,泥鳅捕捉后,可鲜用或烘干用,可食用、入药。泥鳅被称为“水中之参”,生活在湖池,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鱼,它和其它的鱼不相同,无论外表,体形,生活习性都不同,是一种特殊的鳅类。
小型底层鱼类。生活在淤泥底的静止或缓流水体内,适应性较强,可在含腐殖质很丰富的环境内生活。受精卵粘附在水草上孵化。最大个体可长达300毫米,肉质优良,为出口水产品之一。
![]()
泥鳅不仅能用鳃和皮肤呼吸,还具有特殊的肠呼吸功能,当天气闷热或池底淤泥、腐植质等物质腐烂,引起严重缺氧时,泥鳅也能跃出水面,或垂直上升到水面,用口直接吞入空气,而由肠壁辅助呼吸,当它转头缓缓下潜时,废气则由肛门排出。
每逢此时,整个水体中的泥鳅都上升至水面吸气,此起彼伏,故西欧人对它有“气候鱼”之称。冬季寒冷,水体干涸,泥鳅便钻入泥土中,依靠少量水分使皮肤不致干燥,并全靠肠呼吸维持生命。待翌年水涨,又出外活动。
由于泥鳅忍耐低溶氧的能力远远高于一般鱼类,故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在干燥的桶里,全长4~5厘米的泥鳅幼鱼能存活1小时,而全长12厘米的成鱼可存活6小时,并且将它们放回水中仍能活动正常。
“泥鳅跳,雨来到。泥鳅静,天气晴。”正因为有如此习性,使得它们像天气预报员一样,只不过用的是“手舞足蹈”的肢体语言。
下雨啦,快撑伞。图片:1.bp.blogspot.com
老板来一碗“青龙钻白云”
泥鳅虽说小而不起眼,难登大雅之堂,但也有一道名菜非泥鳅不可,流行于河南周口地区,菜名甚为文雅,名唤“青龙钻白云”,实则“泥鳅豆腐汤”。
据说古时当地有位渔民,打渔时常捕得一些泥鳅,大的卖掉,小的自己烹食,有次他嫌弃小泥鳅太难收拾了,就索性和豆腐一起放锅里煮,搁点姜段蒜瓣。过段时辰揭盖一看,咦,泥鳅都钻到豆腐中去了,只留鱼尾在外面,想必这泥鳅为热气所逼,钻入冷豆腐内躲藏,却被烫死在里面了,造成了“泥鳅钻豆腐”的残酷美味奇观。此肴汤头甚为鲜美,泥鳅肉嫩,豆腐爽滑,不过要达成此效果,非常不容易,烧过这道菜的人都知道,除非人为,否则泥鳅乖乖钻进豆腐的概率极低,很多时候,泥鳅在沸水里翻滚到死,都不会把豆腐当回事。
![]()
泥鳅豆腐汤。图片来源见水印
鲜活的泥鳅在缸里养几天,滴点油,让它们把泥沙吐干净,注意要上盖,否则会跳的一地都是。而后的料理方式随意。
四川的做法是挂面油炸,炸到外皮金黄酥脆后捞起沥干,锅里爆香姜蒜辣椒,放入炸好的泥鳅,加点白酒去除土腥味儿,再撒上盐巴,一锅喷香四溢的辣子泥鳅就烧好了,外酥里嫩,香辣可口!
![]()
还可以是椒盐泥鳅。图片:lfsc888.com
然而泥鳅肉少,很多人懒得吃,所以煲汤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广东那边习惯用泥鳅、红萝卜、瘦肉、雪耳、枸杞和蜜枣一起煲老火汤,不吃肉,只喝汤,味道鲜美,难以言喻。
吃遍五湖四海!
![]()
▼ 点这里,吃遍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