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新闻 >舌尖上的“双林三鲜”

舌尖上的“双林三鲜”

2022-01-03 19:24:07

不是每一种食物都是美味的,也不是每一种美味都能让你有感觉。

  “双林三鲜”一直是我挂在嘴边,常跟朋友提的事。豆腐、豆芽和活水鱼,这些看似简单,在全新余市所有农贸市场中都能寻找到的食材,却是双林人心中最美的佳肴。无论是在家还是在酒店,无论日常饮食还是逢年过节,由母亲河孔目江甘泉培育出美味的“双林三鲜”总会以最平常不过却又最饱受关注的姿态被人端上饭桌,而后被人们你一筷我一勺子地送入嘴里,细细咀嚼,慢慢品味,直到吞入腹中,美食的香味依旧在嘴边徘徊,久久不愿散去……


  “莫将菽乳等闲赏,一片冰心六月凉。不曰坚乎唯曰白,胜过什锦佐羹汤。”自古以来,人们对豆腐的赞美总是毫不吝惜,写豆腐、咏豆腐的诗词更是不计其数。而分宜双林的豆腐似乎秉承了古时的传统,不仅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而且口感细腻香嫩,再辅之以新余人喜欢的香辣调料,出锅后的双林豆腐更是提升了一档次,其美味不仅成了双林人眼中之最,也吸引了分宜其他乡镇乃至新余美食爱好者慕名而往。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双林镇上大大小小的酒店、餐馆都必备双林豆腐,走过、路过双林的游人或过客,都会在点菜吃饭前问一句:“你们这有豆腐吗?有的话那就来一份吧……”
  吃豆腐虽易,做豆腐却难,而说到做豆腐,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名叫李早生的老汉,毕竟双林镇上的豆腐,基本都是出自他手。

  李早生今年58岁,有着近十年的做豆腐经验。十年来,他凭着自己的刻苦钻研,研发出一套制作豆腐的专属方法。“首先得水好,我用的水可是地底下冒出来的泉水,自然比普通的水要好,之后才是一些细节方面的东西,这需要不断地思考与尝试。”李早生说,做豆腐第一道工序是磨豆子,而在磨豆子之前,他都会在前一天的下午六点,将第二天要磨的豆子一遍又一遍地洗好,并浸泡在水中。到了凌晨三点,李早生和妻子起身下床,夫妻俩一起做豆腐的工序开始了。

  第一步,李早生会先把浸泡好的豆子放入一个绿色的、看起来有些年份的豆浆机中,把豆子磨成豆浆,据说,每1斤豆子需要用去近10斤的泉水。接着就是吊豆浆,李早生在厨房不高的木梁上挂起绳子,系上晃浆用的三角棍和晃浆布,然后,站上不高的板凳,手扶木棍,上提下放,摇晃着刚磨下的豆浆汁,豆浆汁在纱布中上滚下翻,浓浓的浆水从纱布下滴滴渗出。烧豆浆是最温暖的时候,暖融融的水蒸气氤氲了整个厨屋,这时,李早生会一边抽着烟,一边向锅堂里填注他四处捡来的破树枝和碎木块,两眼牢牢盯着漂浮的豆沫一刻不敢怠慢,生怕豆浆瞬间开锅。最后的工作是洒石灰粉,虽然这看似简单,但却也很有讲究。“洒的石灰粉一定要适量,多了或者少了豆腐的口感就会变差,这也是我通过多年的实践悟出来的。”

  所有工序完成后,已经是早上六点了,李早生和妻子带着做好的豆腐,一同来到附近的农贸市场,把做好的豆腐卖给有需要的人。李早生说,由于个人精力有限,自己平均每天只会做200斤豆腐,每天都能卖完,如碰到过年过节,市场需求量大的时候,他才会加大产量。有一次,为给一家承办酒席的酒店提供豆腐,李早生和妻子连续12个小时都没合过眼。“目前整个双林包括我在内只有8户人家做豆腐,并没有形成规模,所以产量也上不来。”李早生说,自己是失地农民,没有工作,平均每年做豆腐有四五万元的收入,就是每天辛苦了点。“所以现在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做这行,希望有一天能有人站出来,将我们这些做豆腐的散户集中,形成专业化规模,让双林豆腐长久传承下去。”

  豆芽

双林豆芽


  发展中的双林,人和食物,都在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不管聚散和悲欢,来得有多么不由自主,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在餐桌上提醒着双林的人民,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政府分田到户把农民从集体劳作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每个农民都在欣喜,终于能在属于自己的田地上耕耘。而在双林镇,却有一群农民不甘平庸,他们走出农田,另辟蹊径,将生活的希望凝聚在一根根豆芽之上,用勤劳与智慧开辟创业的新天地,谁曾想,此后被人称为“双林三鲜”之一的双林豆芽便由此发迹。

  今年已经七十岁的黄拾苟老人闭着双眼,安详地坐在简陋的养殖房门口,他正在静静地等待,小屋里一颗颗大豆的蜕变。二十多年前,黄拾苟放弃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辗转宜春、南昌等地学习豆芽养殖技巧,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已经是双林镇上家喻户晓的豆芽种殖户,即使传统的豆芽种殖正逐渐被大棚蔬菜所取代,黄拾苟仍然希望把最纯正的美味带给大家。

  豆芽的制作远没有豆腐那么繁杂,在黄拾苟的种殖房里,整齐地摆着十几个大黑桶,老人说,把大豆倒在大桶里,注入清澈的泉水,短短六个小时之后,大豆就会重获新生。桶里的每一颗大豆,都是黄拾苟老人一颗接着一颗仔细挑选出来的,没有一丝裂痕,也不掺杂质,选材上的苛刻成为双林豆芽美味的原因之一。

  深秋时节,大豆贪婪地吸收泉水,撑开脆弱的种皮,露出稚嫩的新芽,至此,它以“豆芽”的身份,开始自己为期七天的成长,在这些天里,黄拾苟每天都要根据天气、温度以及空气湿度的变化,凭借着二十多年的经验,调和豆芽与泉水的比例,调节养殖房内的温度,以保证豆芽在完成生长时,拥有最佳的口感,最丰富的营养价值。据了解,豆芽在发芽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增加很多,而且部分蛋白质也分解出各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更有利于人体吸收。除此,豆芽还具有保护肌肉、皮肤和血管,消除紧张综合征等多种功效。

  时光如流水,逝者如斯夫。如今的双林镇,种植豆芽的农户只剩下四家,曾经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豆芽的场景仅仅存在村民们的记忆里。但这并没有让双林人民对豆芽的喜爱衰减一分一毫,相反,作为“双林三鲜”之一的双林豆芽,已经渐渐成为双林人民烹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材。“在我家,每天都少不了这道菜,双林的豆芽口感爽脆,每天都换一种做法,怎么吃都不会腻。”村民黄菊英乐呵呵地说。

  活水鱼




1

  青竹村罗非鱼养殖基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秋日的双林,没有尘世喧嚣,没有车水马龙,这里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承载着世人对安静宁谧的憧憬;这里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追逐着人们对世外桃源的幻想。秋风拂过青竹村一片葱郁的竹林,窸窣作响,竹叶吹落在一条曲径通幽的乡间小道,在这条小道的尽头是一片鱼塘,这就是双林镇青竹村罗非鱼养殖基地,被誉为“双林三鲜”之一的双林活水鱼就栖息在这里。

  鱼肉紧致,鲜嫩,这是大部分品尝过双林活水鱼的人对这道菜的评价,如果要问原因的话,双林人民基本都会自豪地回答:“我们的水质好。”此言非虚,在群山环绕的青竹村罗非鱼养殖基地,一口泉眼日夜涌动,流淌着一泓清泉,活水滋养着数万鱼苗的成长,双林活水鱼也因此而得名。

  凌晨6点,很多人还在梦乡,曾三忠却已经开始一天的生活,准备饲料、喂鱼、静静地看着鱼塘里的鱼长大。两年前,曾三忠看中了双林活水鱼的市场,以一纸十七年的合同,承包下青竹村的这片鱼塘。与此同时,曾三忠从广东引进口感更加鲜嫩的罗非鱼,罗非鱼肉质鲜美,但对生存条件的需求极为苛刻,必须在16~38℃的水温中生存,新余冬季水温较低,罗非鱼很难存活。青竹村地下涌动的温热泉水,恰恰为罗非鱼提供了生存的温床,等到夏季,泉水温度较低,曾三忠又会把鱼群赶往没有泉水的鱼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鱼来说,也是如此,在双林的活泉中生长的鱼,始终保持着肉质的鲜美,无论用何种烹饪方式,都无法将其掩盖。罗非鱼的肉味鲜美,肉质细嫩,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和丰富的蛋白质,在日本,称这种鱼为“不需要蛋白质的蛋白源”。罗非鱼无论是红烧还是清烹,味道俱佳。经测定,每100克罗非鱼肉中含蛋白质20.5克、脂肪6.93克、热量148千卡、钙70毫克、钠50毫克、磷37毫克、铁1毫克、维生素B1 0.1毫克、维生素B2 0.12毫克。双林活水鱼,已成为双林人民招待客人必备的一道菜品。

“双林三鲜”传递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双林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在现代化的今天,也许再好的机械,也制造不出这样纯手工的味道,再先进的养殖技术,也不能磨灭人们对纯正的追求。只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这样的美食文化遗产能够在双林永久保存下去!

新余明日天气

11/25日 星期二 10~15°C 小雨转阴

记得带伞出门哦~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