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水产资讯 >Raven 这个春天呐 - 人间浮萍

Raven 这个春天呐 - 人间浮萍

2022-07-09 19:49:43

起意写这篇文章时,儿子刚满百天,性格懒散的我在加拿大待了近三年,却越发想念国内和大家一起钓鱼的日子。本想写一篇名为<<人间浮萍>>的笔记,身后小人儿时而哭闹不止,时而又玲珑可爱,我也就被迫认清了一点:写文章呐,它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所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反思加回忆了老长时间——来,先写点儿关于春天的回忆吧!


春时,祖国南北是一片美好景象,对于各地黑鲈钓手来说,大家都要在春天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黑鲈的产卵期(Spawn)。一般意义上,钓手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预备,产前,产中,产后。但随着纬度、温度、鱼体、水体、是否结冰、基底类型、甚至饵食种类等变量的不同,鲈鱼进入各个阶段的时间和具体表现都会有相当的差异。

(BASSHOW配图)


其实无论在哪做钓,一个水体中的鲈鱼种群都不可能保持一致的节奏。只要不是季节太早或者太晚,我们基本能在做钓水域中发现所有四个阶段的鲈鱼。南方远至云南小湾,不到元旦就能发现产中个体,而北上至清水湾,记得七月初我还钓到过一只大着肚子的雌性鲈鱼,抓住鱼腹部时,泄殖腔能看到有零星鱼卵流溢。所以说纬度,或说温度这个变量,必然影响各阶段到来的时间。


很多年以前上中学时,地理老师让大家背诵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其中有一条就是水域冬季是否结冰。由此点延伸,我们会发现温度不仅影响到鲈鱼产卵的时间,还影响到鲈鱼体力和进食能力的恢复。在冬季极为寒冷的水域,鲈鱼的预备期相对变得更长。北方水域破冰后,陆续会有鲈鱼体力恢复过来,在最初的这个时间段,鲈鱼的进食是有气无力的。在国内北方的高压钓场,如神川,钓手可能只有用极为精细的手法才能有所收获。而在南方温暖地区,鲈鱼整体恢复速度能快很多,甚至等秋季模式一结束,就会有稳定的摄食模式行为来为产卵做准备了。

(BASSHOW配图


当然,鱼本身的个体条件对恢复速度的影响很大。通常来说,个体较大的鲈鱼体脂含量更高,哪怕是在冬季结冰的水域,大型个体自身的保温性能和续航能力较小型个体都会呈指数性增强,这也就牵扯到做钓中一个筛鱼的问题:化冰后经过一段时间,大个体鲈鱼活性变得更强,钓手可以考虑选择切换中型大型的JIG,或者抽停米诺等钓组,这样顺应鱼的自然状态,收获的质量也会更佳。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春季气温变化不稳定,如温度回升一段时间后又骤降,那个体较大的黑鲈受到的影响有可能大于个体较小的黑鲈——于是高个子矮个子又回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因此还有一点可以得知。在寒冷地带,其他变量稳定的前提下,个体条件越好的黑鲈恢复的就越早越快,越有机会获得更多的食物增强自身——只要不出现疾病和死亡,大鱼生长效率可能更高。记住那些个在早春钓获的有特点的大家伙,或许几年后它就是你心目中的65+。


高富帅先吃饱了,就能先谈对象,先繁衍后代(人也是一个道理啊——呸),条件不那么好的,可能还在继续寻觅机会,让自己变得更强壮,在异性面前更有魅力(繁殖能力)。于是钓手会发现,一些鱼开始产卵了,还有一些鱼仍在绕着湖泊游荡捕食。这种规律并不是绝对的,但在观察中这种趋向没太大错误,于是我们又面临那个老问题——筛鱼。


但是这次的选择是矛盾的。一场比赛的时间有限,做钓没有进入产卵阶段的鱼可能会有更大的数量收货,保不齐能挑出五个不错的家伙帮你夺冠,而钓产床中的个体,没有足够熟练的技术那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怕的就是停上几个小时,也没几条鱼吸你的SHAD,虽然他们看起来真的好长。而且另外一点,产前的鱼毕竟要算上肚子,这时候已经产卵的鱼就算有长度优势,上了称重台也不可能计算产床上的那些鱼卵。这就像《矩阵革命》结尾的尼奥一样,“关键在于选择”。


于是乎,春暖花开,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水体中已经罕有产前状态的鲈鱼,绝大部分都已经老老实实待在了产床上——“咦,悬浮SHAD!我们走!”

(BASSHOW配图


这个阶段会非常考验钓手的装备与技巧:一副不便宜的偏光钓鱼镜,一只性能优良的抽停杆,几只合适的悬浮SHAD,还有性能良好的尼龙线。这个阶段想要有好的做钓,钓手们一定要调整熟悉自己的装备。在碳线和尼龙线当中我选择尼龙线是因为碳纤在低温时会变脆弱,许多年前的一个初春,在不止一次在抽断碳线后,我就决定还是老老实实用尼龙线罢。

(BASSHOW配图


关于偏光镜,我们知道这个阶段的鲈鱼会停留在产床上,雌雄一内一外,不断巡游(包括小盾鳢一样的许多其他鲈形目鱼种都有这样的产期行为模式),这时候哪怕你把船开到产床上方,鱼也不会跑远,但是一样也不会就饵。而且有的产床较深,单凭肉眼是看不见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一副好的偏光镜,近视的就加上度数,在尽量远处发现产床,钓手一定会有更高的几率钓到那两条鱼。


关于悬浮SHAD,首先在许多钓手眼中,MINNOW和SHAD是不同的概念,我个人认为因SHAD个体更紧凑,所以更适合让产中的鲈鱼就饵。颜色方面,清澈水域尽量使用贴近饵鱼的颜色,浑浊水域我会采用明黄或粉红色背部的饵,这样就可以在深水浑水中看见饵的位置,并利用微弱的光的反射看鲈鱼的动作细节。除此之外,你一定!一定!一定!(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要熟悉你的饵,如它的抛投性能,动作的稳定性,下潜的速度,动作的幅度,线或别针对浮水性能的影响,前后三本钩差异对饵下倾角度的影响等。钓浅水清水的产床可参考去年Jerry老师所提及的,模仿偷鱼卵的小鱼,在产床停留,剐蹭,但是对一些坝头上深水浑水的产床,也有别的小技巧可用:先看好目标鱼停留的位置,悄悄将悬浮SHAD抛过产床一定距离,算好下潜角度,收饵,直到你的悬浮SHAD停留在鱼面前正上方30-50度,距离30-60公分,然后完全停住。这时稍等一下你能发现,鲈鱼会缓慢的靠近,然后轻微的吸一下你的饵——所以说角度很重要,无论停留位置还是饵的倾斜角度,如果你将饵停留在别的位置,鲈鱼很可能无法吸到钩体,因为那个动作真的非常小。


还有,提前注意别留太多余线,一旦中鱼,及时作合。如果鱼没咬中可以等等再来,但如果脱钩?好吧我建议你先去看看别的鱼。;另外关于SHAD的选择,真的真的不是所有SHAD都适合干这个工作,不同的设计会极大极大的影响黑鲈吸饵中钩的概率,以后有机会会讨论哪些SHAD更有优势,要是选错饵可能你就要浪费很多时间了。

(BASSHOW配图


那么,春暖花开,已经开的好灿烂了,怎么办呢?看到孵化的小鱼被亲代鱼保护在一定范围内?说实话,除非比赛,不然我是绝不会钓这种鱼的,子代鱼脱离亲代鱼生存能力基本为0,淡水中无数杂食性的鲤形目鱼类会非常乐意在食物匮乏的季节享用高营养含量的鲈鱼鱼苗。小型钓场钓起护卵的鲈鱼,赛后再放流,鱼还有可能返回到产床,但是已经孵化后,亲代鱼脱离子代鱼太久,子代鱼群基本就散掉了。要是非要钓的话,就去想办法激怒黑鲈吧。


等小鱼苗都独立以后,成年黑鲈又会进入一个恢复期,如是雨过天晴,钓手们可以尝试一些特殊的饵,这点以后会讨论,或许那时你会发现,黑鲈的性格跟你想象的…有点儿不一样?


讲真啊,黑鲈是非常有趣的生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光是对其物种分类定位就几度波折,尽管目前普遍认定黑鲈是太阳鱼科的鱼种,但仍然有一部分人坚信它是属于真鲈科的(我就有点儿!)。而无论是在原产地还是引入地,他们的数量和繁殖能力都证明了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物种。钓手们如果从生物学,生态学,甚至环境学角度来观察思考黑鲈,可能会有更多有趣的发现,对突破瓶颈,提高钓技很有用处。闲来思考一下黑鲈的生态位,思考其他饵鱼的营养生态位在不同季节内的移动,思考农田含磷化肥流入水体对藻类过度繁育的影响,思考污染和含氧量的变化——最终你可能会发现的,不仅仅是钓鱼的趣味,还有这个世界本身无穷尽的美。


当然,这是后话了~



未经允许,其他媒体请勿转载!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