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水产资讯 >科学家在暮光区的新发现——原来深海的鱼也不都是那么丑

科学家在暮光区的新发现——原来深海的鱼也不都是那么丑

2021-10-24 23:22:41

说起来我们休闲潜水员比较熟悉的潜水领域,一般都是在40米以上的这个区域。在这里温度宜人(鱼),聚集了丰富的珊瑚礁系统和不计其数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大众的角度看,是最“有意思”的深度。


相对来说,40米以下的地方——甚至更远的100米、200米以下的深海,好像就不那么熟悉了,也显得比较无聊。除了很多自由潜水大师、技潜家、深度潜水探测器等能够有机会涉足和探究,一般人都没有什么机会,或者也没有太大兴趣了解。毕竟深海的光越来越少,可看的鱼类似乎也越来越少。


所以我们印象中,深海的鱼类长得都是这个风格的:




吓哭惹!!!


为什么深海鱼都长得这么丑?


先说说比较浅的海里的鱼类的颜色多数都有着其意义:


性选择:吸引异性的作用;

保护色:迷惑捕食者;

警戒色:多是有毒物种的警戒色,以及无毒个体拟态成有毒物种来保护自己。


但是这些在深海里都没有意义了,因为反正也看不到,深海没有光线,皮肤的颜色就无所谓保护色了,长那么鲜艳的颜色也没有用;所以在进化中,生活在深海中的鱼也没必要费劲打扮自己。


既然无法依靠视力来定位,那么对于速度没有要求,身体就没必要流线型;

深海食物稀少,能觅食的机会很少,那么就要尽量抓住每一次机会,所以慢慢的嘴巴越来越大,牙齿越来越长,一击必杀。


所以,深海生物大多是灰不拉即的形状怪异的。无所谓好看难看,其实它们都是刚好适应其所在环境的进化竞赛中的胜利者。


但是!最近科学家们一篇发表在Science Correspondent 科学邮报上的论文,揭示了在近年加勒比海底的“暮光带”中的重大发现—— 在这里,科学家发现了很多前所未见的生物—— 而且,并不是我们印象中,长得那么随便。它们有漂亮的颜色,看起来很像浅水珊瑚礁的鱼类。


这项研究工作时在加勒比海南部的库拉索海岸深水区域进行的。参与其中的研究人员亲眼目睹了这里非常独特的生态系统和前所未见的新物种,研究人员在130米-309米的光合作用带与暮光带交界的区域,发现了很多与那些在珊瑚礁生活的物种有关联的鱼类,在这之前,这些鱼类曾被认为不可能出现在这样的深度里。


Baldwin博士和她的团队在这个地带进行了几十次深度潜水,观察到了4500条鱼。在大概200平方米的范围内,他们认定了30个新的物种。研究结果被发表在《科学报告》杂志上。科学家在这段黑暗的深海栖息地上发现的鱼类,十分类似于珊瑚礁上发现的五颜六色的鱼,而不是那种我们常常看到的长得奇形怪状的、丑陋不堪的深海鱼类。 


比起那些像外星人的深海生物,这些暮光区的鱼都很漂亮啊。




除了新发现的物种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许多珊瑚礁鱼的深度范围比之前科学家假设的至少都要高一倍。


来自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Smithsonian Tropical Research Institute)的海洋生物学家罗伯特森博士(Dr.Ross Robertson)说,近期他们在加勒比海地区发现的鱼里,每五条鱼中就有一条是新物种


这些鱼类,看起来都是一些应该生活在珊瑚礁附近的鱼,但是这些都是史密森尼深海珊瑚礁观测项目中发现的新鱼类,在之前从未被记载过的。 


但是,这些鱼为什么会在深海的地方,拥有本来属于浅珊瑚礁鱼类才拥有的、对深海鱼“无用”的颜色的呐? 




科学家们是通过这种深海潜水探测装置下沉到百米下的领域监测、纪录这些深海生物的。 


科学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气候变化导致浅水区太温暖而变得不再宜居了,而暮光区就成了那些能让浅珊瑚礁鱼类歇口气的避难所。因为随着珊瑚礁系统的崩裂,鱼类们逐渐失去家园,于是一部分适应能力比较强的鱼,就被迫向深海处迁移。这片区域因为深度深,人类进行干扰的难度也相对比较大,所以一些鱼得以在这里扎根且演化,成为能够适应深海压力与温度的新物种。


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史密森尼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鱼类馆长Carole Baldwin博士说:“据估计,我们星球上95%的宜居空间都位于海洋中。然而这个空间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被开发出来。热带深层珊瑚礁区域就在我们所熟知的、经过深度研究的浅礁之下,这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后院。我们把这个地区命名为深礁礁区,为得是让更多人对这一空白领域产生兴趣,进行探索与研究。”


研究人员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这一地区的重大发现,并且有更多资金投入到开发当中。当然这也激起了很多人的担忧 ——



“耶!~我们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可供人类摧毁的地方!” 


 “科科,估计很快就会上餐桌吧”  


对“暮光区”的探索,不知道最终对鱼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过,海洋生物的生命力,真的是再次刷新了人类的认知。克服艰苦的条件,顽强的活下去,在夹缝中求得自己能够生存下的空间,并且繁衍出更加强悍的新生代。 


随着对暮光区的关注增多,希望科学家们以及大众也别放弃对浅珊瑚礁的研究与保护。就像我们人类还是愿意好好生活在地球上、不愿意往几千光年之外的类地行星迁徙一样,珊瑚礁鱼们向深海进军也是无奈之举把。


毕竟,如果在自己熟悉的地方,能够得到安稳幸福的话,谁也不愿意没事搬到寒冷又黑暗的地方去啊!






|补充知识


大洋最表层的水域是从表面到200米深处叫做合作用带(Epipelagic Zone)。在这一层,阳光中大部分的可见光都可以照射进来,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就在这里生存。


接下来是 中层带(Mesopelagic Zone):从200米深一直延伸到1,000米深。中层带有时候也被叫做暮色带”(twilight zone) 或者中水带” (midwater zone),穿透到这一层的光线已经相当昏暗,也就是从这一层开始,我们能够看到产生冷光的生物发出的闪烁光线;许多相貌奇特,长得随心所欲的鱼都是在这一地带。


再往下就是深层带(Bathypelagic Zone):下一层被叫做深层带,从1,000米的深度延伸到4,000米深。这里唯一的可见光都是那些发光生物产生的,尽管这里的水压巨大,但大量生物在此生存,抹香鲸也可以潜到这个深度来寻找食物。由于缺少光线,这个深度中的多数生物都是黑色或者红色。


继续往下,就来到了深渊带”(Abyssopelagic Zone),深度从4,000米延伸至6,000米,外文中的Abyssopelagic这个词汇来自希腊语,意思是无底,在古代的希腊人看来,大洋应该是没有底的。这里不仅黑暗,而且寒冷,水温接近冰点。在这里的压力下,很少有生物存在,存在的生物多数是无脊椎动物,例如蓝海星(basket star)和小鱿鱼(tiny squid)


而深渊带以下的地方,中文叫做深海带或者超深渊带深海带(Hadalpelagic Zone),这一层从6,000米深一直下降到10,000多米,一般只有在海沟和海底峡谷中才能找到这么深的地方。尽管这里有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冰冷的海水,依然可以发现生命。如同蓝海星和管虫(tube worm)这样的无脊椎动物。





新浪微博: 无限蓝潜水

课程/行程咨询预定: bohol@infinitebluediving.com

网站: www.infinitebluediving.com

客服微信: infowuxianlan 


如果暂时没有客服的回复也请不要爆炸,

因为可能我们在潜水呢。

 

参考来源:

https://www.independent.co.uk/environment/ocean-twilight-zone-unknown-fish-discovery-caribbean-rariphotic-scientists-curacao-a8265116.html



新浪微博: 无限蓝潜水

课程/行程咨询预定: bohol@infinitebluediving.com

网站: www.infinitebluediving.com

客服微信: infowuxianlan 


如果暂时没有客服的回复也请不要爆炸,

因为可能我们在潜水呢。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