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新闻 >这座几百年历史的夏氏古宅,夏家人真该看看

这座几百年历史的夏氏古宅,夏家人真该看看

2021-08-14 20:29:58

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姓“”,就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夏氏网,再点击关注,即可加入中华夏氏大家族。弘扬氏文化,传播氏正能量,结识天下氏宗亲。

浙江苍南县金乡卫多明清时期的古宅,夏氏古宅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时过境迁,砖木结构的古宅在与时间的角力中,不可避免地走向陈旧和衰败。,让古宅在时光之河中沉浮。夏氏古宅曾见证过家族的辉煌,但后人不断改建、或切割,或翻新,或嫁接,无序的规划和修建,破坏了原有古宅整体的协调。只有少数几座宅院零星地散落在顶天立地式的现代楼房中苟延残喘。若将这些散落的古宅连串起来,再组合残存的园林、古井、石径、假山等,可以想见当初夏氏家族在金乡卫那段飞虹流彩的岁月。



1

望族曾呼"夏半城"


据金乡夏氏宗谱记载,今天金乡夏氏有三支,一支是城外的夏八美,系始迁祖日升和日午公从泰顺莒冈迁来,还有两支在城内,一支是来自金华的希雄公之后,一支是来自宁波的盖山公之后,其中以盖山公之后人才最盛。


夏盖山,宁波府慈溪县西门外夹连桥人,据金乡房《夏氏谱序》记载:"盖山公本宁波庭桓公入继之子,庭桓公娶妻杨氏,惟生二女。幸波斯来甬(守波)富贾麻汗堆氏(即默罕默德)与庭桓公交好,情同手足,以其四子继庭桓公为其子,即盖山公也……波斯裔盖山公深目隆鼻,易父随姓夏,盖先人之意也。"从谱中记载,盖山公是波斯商人之子,过继给夏庭桓为子。洪武十三年,夏盖山从军来瓯之平邑金舟乡,因军功封武德将军,遂占籍于此,是为金乡夏氏始迁祖,至十世祖鸿逵公生三子,长子新甫为金镇之祖,次子瞻甫为温州之祖,三子葛天为大渔之祖。


夏氏定居于金乡卫城南凤仪街,自新甫公开始建造宅院,"开门对球山,凿井旁鲤湖。"居住金乡的新甫公之后裔,人丁两旺,为金镇望族,人称"夏半城"。



清初,为了割断台湾郑成功与东南沿海的联系,清廷发布迁界令,从山东至广东,所有沿海各处居民一律内迁,所有沿海船只悉数烧毁,片板不许留存。凡溪、河桩栅,货物不许越界,布置兵丁"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圣旨还谕令将界外地区房屋全部拆毁,田地不准耕种,渔民不准出海捕鱼,出界者立斩不赦。金乡卫地处闽浙边界,郑成功军队多次在金乡卫和蒲城所筹粮,迁界令下,金乡卫首当其冲,顺治十八年(1661)闰七月初一,平阳县令高仪坤主张依瑞安例,内迁五里,但温州总兵张思达怀疑他收受贿,坚持强令内迁十余里,迁民人多,而界内屋少,那些贫穷而又没有亲戚可投靠的,只能寄寓在庙宇,或在人家门外设灶铺榻,男号女哭,四境相闻。有些狡猾和凶悍者借机抢掠富户的粮食和财产,世居金乡卫内的望族,经数百年的积累,素来富裕,在突如其来的迁界中,与沿海居民一起流离失所,财富化为乌有。



在亡者载道,哀鸿遍野,一片凄风苦雨的迁界中,许多家族都受到损失,唯独东门狮山下夏家丝毫无损。据《夏贞母孺人传》记载,不知道这位老太太哪里得到消息,在迁界令下达前已经做好准备:"母(夏贞母)独检其家故所有之遗书及世授疆田之籍,奉姑挈子,先期入邑之近郊……举家晏然。"


康熙九年展界复井,夏氏家族返城,在一片废墟中重建家园。到乾隆年间,数十年生聚,金乡卫盛复如初,夏家自此在金乡迎来了辉煌。



2

尚志堂主夏正炎


金乡城内世家大族注重教育,明清时期诗人辈出,其中以夏正炎家族堪称书香门第的典范。


夏正炎,生卒不详,字为熙,号梅泉,贡生,在城南筑居,另辟一屋,名为"尚忠堂",作为读书会友之所。夏正炎年轻时参加乡试,可惜科举失利,隐居家中,以种花植树,课子读书为乐事。


不必高冈远涉临,城中小屿亦先岑。

同来尽是青云客,到此偏多红叶林。

松柏常留金石志,江山依旧地天心。

茱萸有酒随时醉,莫笑猖狂带偌襟。


这是夏正炎与一群诗友登狮山时所作之诗,从诗意看,流露出不能兼济天下,退寻独善其身之志。


道光乙丑年(1879)年的一个秋天,七十岁的夏正炎依然身躯伟岸,神清骨秀,皓首童颜,声名远播,特别是子孙满堂,尽享人间天伦之乐,家人为他做七十大寿。诗人鲍台应邀到夏家,见到尚忠堂前绽放的白菊,嫣然可爱,一口气写了六首诗,其中一首是:


尚忠堂外月如霜,一醉陶然然兴长。

愿祝年年颜色好,青菱紫蟹作重阳。


鲍台以白菊来形容夏正炎高洁傲霜的人格,作为做寿之诗。



金乡夏家与夏口吴家是姻亲,诗人吴乃伊送去了寿诗:"贵不愿封狼居胥,富不愿学齐陶朱。但得客常满座,但得有酒常满壶。渴饮桂溪水,饥采商山蔬。但得家有孝子万事足,但得室有贤妇百忧除。名何必上千仙经,姓何必入九老图。只此三万六千日,时时瑞霭盈门闾……"


在寿诗中,吴乃伊还称自己年龄少夏正炎十五岁,但看起来老态龙钟,倒是羡慕夏翁福寿双全。


夏正炎善作诗文,著有《梅泉诗抄》传世,其生四子,长子夏星槎、次子夏斗南、三子夏玉峰、四子夏象乙。四个儿子自幼学文,幼承庭训,成年后皆为俊彦之辈,吴乃伊有诗赞曰:"四美亭亭掌上珠,乘龙快婿美丈夫。先后芹香连擢秀,曳紫纡青上云衢。"在此,吴乃伊把夏正炎的四子称为"四美",可见对夏家子弟的器重。



3

清贫绰有大臣风


夏正炎的长子夏星槎,名绍莲,字象庚,贡生,自幼母亲去世,他事继母如亲母,对兄弟姐妹爱护有加。夏星槎"性颖悟过人,治经必穷其奥。暇则流览史传,旁及诸子百家,皆得其大意。"弱冠之年考中秀才,专攻科举,其知交、矾山诗人谢青扬评价其文"衔华佩宝,博大昌明,宜足以荣世"。可惜夏星槎多次参加乡试都落榜,师友都为之惋惜,但他旷达自安。后来遵例由秀才报捐训导,署富阳教谕。在赴任之时,好友鲍台写了四首诗相赠,为他饯行,诗为《孟陬望日夏星槎庚之任富阳赋此饯别》:


狮山豹隐已多年,兴至且摇祖逖鞭。

此去应从严濑过,文星高并客星悬。

春容两岸柳丝丝,到处春山听画眉。

羡煞风光供啸咏,箧中应有达夫诗。

有钱不问苏司业,多艺何殊郑广文。

料得垂帘无一事,时濡翰墨写羊裙。

桐川半是钓人居,括岫苍苍透绮疏。

想见江乡风味好,春盘早已荐鲈鱼。



在富阳任上,夏星槎以培养儒生为务,细心校阅试卷,指导儒生作文,谆谆教导,廉洁自守,"一时士论翕然,就正者日益众"。在祝尧之的《异屑》中记载了一则夏星槎的故事,颇为神奇。在富阳有两位姓王的儒生,横行乡里,众儒生凑钱向夏星槎行贿,希望他能革去这两位儒生的县学生员资格,但夏星槎断然拒绝,反而责备他们说:这两位王生是因为贫穷而不知道约束自己的行为,你们这么多钱,却不好好用在求学上面。你们应当惭愧而自勉,检讨自己不当的行为才是。"众儒生羞愧而退。这两位王姓儒生不久去世,说来也怪,当时夏星槎已五十岁了还没有儿子,但此事之后,他的妻妾同时都怀孕。有一日,他梦见两位姓王的儒生入其门内,巧的是妻妾各生了儿子,夏星槎给儿子起名为毓兰和毓英,两子后来都考上诸生。


夏星槎辞官还乡,与平阳师友黄青霄会晤,黄青霄写诗比作古代张翰、陶渊明之流的人物,其诗为《夏星槎学博自富阳回籍,晤而有作》:


江山助藻贮吟筒,司业宦游气尚雄。

西子湖开波似镜,钱塘潮涌月当空。

季鹰逸趣思莼味,彭泽闲情对菊丛。

闻到富阳贤相国,清贫绰有大臣风。



回乡后的夏星槎成为当地著名的乡绅,经常为民排解纠纷,见义勇为。有一年收成不佳,富户趁机抬高谷价,导致民情汹汹。夏星槎说"事情危急,我不能坐视不管",他率先把自家的粮仓打开,以平常价格售粮。他又亲自到富户家中劝说降价。夏星槎还给买粮的贫民立户口册,计人授粟,日以为常。施行了两月后,"旧谷未罄,而新谷巳登,民相忘于岁之欠。"乡之父老感念夏家善举,制作了一个"预防济众"匾,挂在夏星槎的家门口。


松山(桥墩)诗人朱古巢(字凤辉)曾在白沙刘店刘氏家塾任教,塾主刘圣潜是夏星槎的妻兄,他告诉朱古巢,夏星槎夫妻闺帷雍穆,朱古巢为此作《锦瑟篇》赞夏星槎婚姻美满。夏星槎也常来刘氏家塾讲学访友,与刘家文士多有诗词唱和。


晚年的夏星槎淡于荣利,每当春秋佳日,幅巾短筇,与二三知己登高舒啸,临流赋诗。闲时教子课读,终老于狮山鲤水。



夏星槎之子夏毓兰,被乡民称为"善士"。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佩芝交游多善士,可称者宋宾家、黄度、夏毓兰、周启沣、启良。黄度,字春台,县城人,,综覈精练,实事求是;毓兰,字莘耔,金乡人,尝以仗义保全孤产,为世所称,乡邑善举皆与佩芝同事。"


杨佩芝是张家堡杨配籛的侄儿,精明能干,曾领导江南民团抗击金钱会起事,保卫江南。宋宾家是平阳思想家宋恕的父亲,都是平阳著名的乡绅。夏毓兰与杨佩芝等人一起捐资捐田,,挽救无数孤儿的生命。



4

具干济才夏斗南


夏正炎的次子夏斗南,字象杓,自幼颖异,学古文,攻诗词,文采盎然,二十来岁入太学读书,受知于李芝龄学使,补学士弟子,可惜屡次参加乡试失败,加之父亲年老,长兄夏星槎又在外任职,夏斗南更没有了进取之意,遂侍奉高堂,主持家务。夏氏是金乡望族,原有大宗祠和小宗祠,还有神祠,都在狮山之麓。宗祠坏于飓风,神祠毁于大火。夏斗南说:"家有庙,里有社,神所栖也。倘任其陊剥漫漶,不为之所,咎谁属乎?"于是出面主持修复之事,亲自督工,五个月后,一座新祠完工,只见"楹丹桷赤,山雕木砻,金碧焜耀,寝成孔安。"此后小宗祠和神祠也相继完成。


夏斗南还响应兄长夏星槎开仓平价售粮,获好义之声,在金乡传为美谈。他仗义疏财,捐资平阳城墙修复工程。他的好友鲍台称他"天资卓荦,具干济才"。夏斗南生平朋友很少,但对少数好友却仗义疏财。如其知交分巡蒲江的王湘洲先生在任上去世,剩下孤儿寡母无力安葬,夏斗南亲自去王家经纪丧事,又拨给腴田十亩恤其遗孤,好友称夏斗南"羊舌下泣之仁,郈成分宅之义,两得之矣。"



夏斗南的好友中还有朱古巢和平阳名宿鲍台。朱古巢到金乡访友,与夏斗南一见如故,在夏家逗留多日,受到热情招待,在一次夜宴中,朱古巢写了《十六午告别承斗南二兄固留夜饮赠此志谢》一诗,其中写道:


一见如相识,交情匪自今。

张灯开夜宴,酌酒洗尘襟。

雅度澄明镜,高怀惬素琴。

论文召相契,皎月到天心。


夜宴之后,众人兴致不减,夏斗南还邀朱古巢游夏家在狮山的别墅,"曲折回廊转,幽寻秉烛邀。"当时夏斗南的弟弟夏玉峰病体刚好,也主动邀请朱古巢到他家游玩。夏家的热情好客,让朱古巢感叹。



夏斗南在金乡在妙环山之原修筑生圹,特请鲍台写墓志铭。鲍台认为夏斗南正春秋正盛,写墓志铭是不吉利的,故坚决推辞。后来鲍台到金乡访友,夏斗南又提出要他写铭文,并说陶渊明在生前写过《自祭文》,司空图也是生前作墓志铭,古人已有先例,今人不必顾忌。鲍台不好推辞,只得给他写了一名墓志铭。夏斗南著有《斗南诗抄》,有数十首诗传世。


夏斗南有四个儿子,个个都"兰熏玉茁,凤跃鸾翔。"长子承修,以筑城功授八品衔;次杰三,是岁补县学生:三定三,庠生:四阶三,幼学,工诗字。


5

红氍毹上两琼仙


夏斗南四子中,以次子夏杰三最著名。夏杰三,字侍郎,又叫夏兰畤。邑庠生,著有《啖蔗轩吟稿》。夏兰畤少时被誉为"神童",成人后仪容韶秀,举止温文,更精通文艺,诗词兼擅。他于"游庠之后,盖殚心诗律。凡吊古怀人,感时赋物,一经披咏,无不姿趣横生。"


夏兰畤诗画俱佳,曾作《自题楼观海日照图》以抒发凌云之志:"百尺楼头爽气凌,每逢清晓快先登。凝眸欲豁三千界,立脚须须超十二层。敢为青云能直上,且看红日正初升。图成恰合诗僧句,海阔天空志欲腾。"


金乡南楼诗人郑古渔(即郑观浩)先生见到这幅《楼观海日图》不禁大加赞赏,遂作《题夏兰畤楼观海日图》:


兰畤人称江夏童,少年意气如长虹。

雅歌联艺相追从,示我一幅丹青工。

有楼百尺凌苍穹,振衣登眺一望穷。

忽惊海浪声隆隆,火轮涌出蛟螭宫。

欲吐不吐含前峰,四围雾散最玲珑。

天地奇观海之东,金光万道云雾中。

须臾捧出一轮红,普照天下光熊熊。

旦复旦兮开洪蒙,瞻之仰之万方同。

太阳一出群阴空,吁嗟乎!太阳一出群阴空。


可惜夏兰畤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四岁,其好友王宸(字紫枫)为夏兰畤整理遗稿时,不禁叹息道:"观其词句,清丽为邻,倘天假之年,自足和声以鸣盛,不第于谱牒中存其大概而已。然即此一斑,足窥全豹,不尤愈于吴江枫落,风雨重阳之句乎?"


夏兰畤遗诗数十首,收藏于《夏氏宗谱》,其中一首写他经过夏口,此时吴乃伊先生已经去世,他有感而发,写了《舟过夏口有怀莘夫先生》:


扁舟一叶水盈盈,重过瀛湖十里程。

惆怅哲人今已杳,层楼空待月华明。



夏斗南三子夏定三,即夏兰畹,也是长的一表人才,诗文俱佳。吴乃伊曾有一诗《咏小瓶碧桃花赠夏兰畹》:


报道芳丛渐吐英,一枝斜插惬闲情。

涵窗碧影春还淡,绕榻幽香梦亦清。

君羡名葩和露种,我怜逸致带烟横。

个中风景真堪玩,雪案闲吟入品评。


吴乃伊年纪少夏正炎十五岁,算起来也是夏兰畹的长辈,能和吴乃伊诗词往来,夏兰畹也是风雅之辈。


夏兰畹结婚时,鲍台也作《花烛吟》七首,真是难得。其中一首赞夏兰畹丰神俊秀:蛱蝶轻罗明月铛,流苏翠帐合欢床。最怜却扇春生处,真个莲花似六郎。


作为长辈,鲍台也借机劝勉夏兰畹珍惜学业,莫负春光。"罗帏絮语唤卿卿,凤蜡花交彻曙明。恰有一言君记取,也须倾耳听鸡鸣。"


此外,夏正炎的三子夏玉峰,字象端,邑庠生,著有《玉峰诗抄》。四子夏象乙(过房)。夏家三代诗书相承,誉满江南。



6

剧作名家夏野士


夏家书香门第,至晚清民国时期,夏家出了一位享誉四方的武师夏钦和(1853~1918),居住在张家坛,是金乡刚柔拳法第五代传人,其子夏守科(1875~1956,字孟进)继承父业,也是金乡著名武师,徒弟遍布平阳和苍南两县。夏守科之子夏野士(1912~1990),又名夏公诒。受同乡陈式纯、苏渊雷等革命者影响,在十四岁于金等小学毕业后,就到上海闯荡,还加入地下党。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夏野士就写成独幕话剧《保卫卢沟桥》,这是当时同题材剧作中创作最早的剧本,,,加入上海话剧界救亡协会。为了纪念一位朋友的牺牲,夏野士创作了独幕剧《复仇》。随着东南沦陷,夏野士回乡参加平阳县山门参加了"抗日救亡干部学校"。与林斤澜、林夫等革命者以笔作武器,创作文艺作品。



夏野士有剧本《保卫卢沟桥》及《复仇》《守住我们的家乡》《九•一八的晚上》和《希望》等剧,。由"左联"作家尹庚主编)《大公报》和《战地》半月刊(武汉版由丁玲、舒群主编)、《浙江潮》半月刊(严北溟主编)、《戏剧春秋》月刊(桂林版田汉主编)等报刊。特别是他的成名作《守住我们的家乡》一剧,,如《时代剧选》第二集,上海时代剧社1938年8月初版;《守住我们的家乡》剧本集,永嘉游击文化社1938年9月初版;同名剧本集,上海剧友社1939年12月初版。


,夏野士辗转不定,先是应聘赴海门(今台州市椒江区)东山中学任教,后又回温州 "永嘉县私立建华初级中学"(温州实验中学前身)担任地理老师。


1949年解放初期,夏野士在上海市立吴淞中学任教,任地理教研组组长。在此期间,夏野士创作诗词数百首,汇编为《公诒诗词初稿》,在序言中他写道:"吾年五一,始学诗词。初,平仄未谙,叶韵困难。"后来他"力脱旧缚,运用新词新句,民间俗语,扩大题材选择,不限身边琐事……"他还四处求教方家,创作大量诗词,可见其平时的勤奋。


1963年至1965年期间,因教学成绩突出,在上海华东师大附中示范讲学,培训师资,为上海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关了两年的牛棚,后家人找到"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的领导、同事黄先河(解放后任温州地区专署专员、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证明,方才恢复党籍。1975年离休后,定居北京,1990年2月17日因病在京逝世。



1949年解放初期,夏野士在上海市立吴淞中学任教,任地理教研组组长。在此期间,夏野士创作诗词数百首,汇编为《公诒诗词初稿》,在序言中他写道:“吾年五一,始学诗词。初,平仄未谙,叶韵困难。”后来他“力脱旧缚,运用新词新句,民间俗语,扩大题材选择,不限身边琐事……”求教方家,创作大量诗词,可见他平时的勤奋。


1963年至1965年期间,因教学成绩突出,在上海华东师大附中示范讲学,培训师资,为上海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关了两年的牛棚,后家人找到“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的领导、同事黄先河(解放后任温州地区专署专员、浙江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等职)证明,方才恢复党籍。1975年离休后,定居北京,1990年2月17日因病在京逝世。



7

名扬四海"夏益锦"


夏家不但出文士、武师,还出了制作盔头的工艺大师,金乡"夏益锦"名扬四海。明末清初,一位明代宫廷盔师金益锦为避害而潜逃至金乡,隐居在夏家六年,他靠给寺院菩萨制作盔头为生,为了答谢夏家,把制盔技术传给跟他学艺的夏克显,此后金师傅又逃到福建,再无消息。夏克显继承制盔技术,为纪念这位金益锦师傅,创"夏益锦"品牌。制盔自此代代相传,传到第五代夏步东时,不断改良,技术更成熟。"夏益锦"声名鹊起,不少名剧团如果来温州演出,都要约请夏步东及其传人夏逢兰在温州会面。


据第七代传人夏法允介绍,许多梨园名角、大腕都用上了"夏益锦"制作的盔帽,如马连良在《甘露寺》中演乔玄时戴的"银貂";周信芳演《徐策跑城》戴的"黄貂",盖叫天戴的"武松帽"以及许多名角戴的盔头,都可见"夏益锦"牌号。1952年,,专门介绍了"夏益锦"第五代传人夏步东先生的精湛技艺,"夏益锦"一时名扬大江南北。中国戏剧博物馆闻讯后,曾前来收藏了夏步东先生制作的戏剧盔头。



夏益锦盔头制作传人至今坚守着128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工序,精益求精,让这项民间"绝活"得以传承,现已第五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笔者在夏小庭、夏敬渺等先生带领下,慕名来到夏法允作坊参加,在一间陈旧的古宅中放置了一定巨型盔头,其家中玻璃橱柜上放满了荣誉奖牌,如此享誉梨园百年老店"夏益锦",至今还蜗居在陈旧的家庭作坊,不禁让人诧异。夏法允秉承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作法,保证质量和品牌,不开连锁分店,不扩大生产规模,甘守寂寞,这种工匠的精神,在如今浮躁的商业社会中,值得赞许。



作者:陈文苞(芦苇)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