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特种水产 >蛇中“异类”--瘰鳞蛇(Acrochordus granulatus)

蛇中“异类”--瘰鳞蛇(Acrochordus granulatus)

2022-05-17 23:09:38

(luǒ)鳞蛇(Acrochordus granulatus)虽然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种,但对于全水栖、皮肤粗糙、基本只以鱼类为食的它也算是蛇中异类!下面,就来认识下这一独特而有趣的蛇。


瘰鳞蛇科(Acrochordidae)又名疣鳞蛇科,瘰鳞蛇属Acrochordus,是分布在澳大利亚及印尼地区的古老蛇种,也是鳞龙次亚纲蛇亚目瘰鳞蛇科下唯一的一个种。


瘰鳞蛇属包括三个品种:黑斑瘰鳞蛇、阿拉弗拉瘰鳞蛇和爪哇瘰鳞蛇。此属蛇类结构较为原始,完全水栖,肌肉松软且缺乏其他蛇类成单列排列的大片腹鳞,在陆地上寸步难行;皮肤松弛,眼及鼻孔位于头顶,体表密布带脊的颗粒状粗糙小鳞片,便于在水中抓住滑溜的猎物。

瘰鳞蛇最为引人注意的特色是其鳞片,它们的表皮质感松弛,比起同体型的蛇类而言显得过份地硕大;而且它们的鳞片并不是逐片相互重叠的,反而是像金字塔一般以锥状堆积。

瘰鳞蛇擅长伏击猎食,它们会潜藏在河床、溪涧中,等待鱼类游近,再以身体突击地把对方卷起来。它们的鳞片相当粗糙,因此能稳稳抓着滑溜的鱼类(和蟒类缠绕猎物不同,瘰鳞蛇并非是把它们缠死,而是起到防止逃跑的作用)。

成年的瘰鳞蛇身长约在60厘米至2.5米之间。

瘰鳞蛇经常出没于河塘、沼泽等地,亦分布于海洋。瘰鳞蛇的主要分布地,西起自印度及斯里兰卡,以至东南亚热带地域、菲律宾一带;南至印尼、马来西亚、帝汶;东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岸、瓜达尔卡纳尔岛以及所罗门群岛一带。这些地区包括缅甸、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泰国、柬埔寨、越南、中国(主要指海南岛)、菲律宾(吕宋、宿雾等)、马来西亚、印尼(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苏拉威西岛、弗洛勒斯岛、帝汶等)、巴布亚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北部所罗门群岛与及昆士兰东部。

瘰鳞蛇的粗糙蛇皮经常被用作制造皮包、手提袋及皮革制品的材料,因此迅速面临濒危处境。很多养有瘰鳞蛇的国家动物园及爬虫类专家,都想尽办法希望能保育它们,但被捕获的瘰鳞蛇大都在抗拒被喂饲或皮肤受感染的情况之下难以存活。

瘰鳞蛇是水栖的蛇种,在陆地上几近完全丧失行动能力。它们的鳞皮表面质地虽然相当粗糙,但其实皮层偏薄,容易撕裂。瘰鳞蛇是同种异形的,雌雄各有不同型态,雄性瘰鳞蛇体型较小,身体颜色的深浅对比亦较为明显。

黑斑瘰鳞蛇,英文名little filesnake, marine file snake或little wart snake,学名Acrochordus granulatus,是三种瘰鳞蛇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成蛇体长0.6-2.43米,重69-191克,通常雄蛇较为细长而雌蛇较为粗短,雌蛇的体型比雄蛇的要大。

相对于体型较大的近亲,黑斑瘰鳞蛇对盐度的适应能力颇强,从印度横贯整个南亚次大陆直到所罗门群岛,以及澳大利亚的北部水深4-20米的河口港湾水域都能看到这种水栖蛇类的踪迹,我国的海南三亚也曾有过一次捕获记录。

黑斑瘰鳞蛇为夜行性蛇类,白天大多将自己埋藏在水底的淤泥或水草中,夜间外出捕猎鱼类为食,它们的猎物中50%是虹银汉鱼,鱲,鲶鱼以及澳洲尖塘鳢,有时也捕食鳗类。

捕猎时,雄性的黑斑瘰鳞蛇会沿着海床四处游弋,寻找藏在洞穴中的小鱼,雌蛇则会一动不动的埋伏起来等待粗心大意路过的猎物。

黑斑瘰鳞蛇能在水下潜伏数小时之久,松弛的皮肤使得它能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扁平,紧贴海床从而不被鱼类发现;当捕到鱼之后,这种蛇会紧咬住猎物并用身体环绕住,向后弯曲的锋利牙齿和细小而粗糙的体鳞使得鱼一旦被捕获就很难挣脱。

在有大量食物聚集或是繁殖的季节,黑斑瘰鳞蛇有时会成群出现,但是并不会像扁尾蛇属那样合作捕食,也不会互相攻击。

黑斑瘰鳞蛇为卵胎生,雌蛇生长期颇长,通常在7岁达到性成熟,每两年繁殖一次,经过5-7个月的怀孕期后能产下1-12条6-9克重的幼蛇。黑斑瘰鳞蛇的天敌包括海雕和鳄鱼。



阿拉弗拉瘰鳞蛇,英文名Arafura File snake,学名Acrochordus arafurae,产于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的河道,死水潭和红树林沼泽中。

这种瘰鳞蛇的体型较黑斑瘰鳞蛇大,通常体长1.5米,最大可以长到2.5米长,雌蛇通常比雄蛇大;体背浅棕色或灰色,密布深棕色或黑色一直延伸到腹部的网状斑纹,腹面颜色较浅,舌较长而分叉深。

由于栖息地干湿季节交替非常显著,在不同的季节,阿拉弗拉瘰鳞蛇会偏好不同的栖息地;旱季的时候,它们通常栖居于河流断流形成的死水潭里,雨季的时候则会顺着上涨的河水扩散到植被茂密的季节性湿地或沿海河口的红树林沼泽中。

阿拉弗拉瘰鳞蛇通常以澳洲鳗鲶等大型鱼类为食,可吞食体重达1公斤的猎物;它们通常白天隐藏在水下茂密的植被中,夜晚沿着河岸和沟渠四处寻觅猎物,其粗糙不平的体鳞下可能拥有跟鳄鱼头部一样的水压感受器,能在浑浊的水中探知轻微的振动以确定猎物的方位。

这种瘰鳞蛇的活动能力较强,旱季的时候平均一夜可移动70米,雨季时一夜的平均活动距离则可达到140米。

阿拉弗拉瘰鳞蛇为卵胎生,雄蛇性成熟时肛吻长85厘米,雌蛇性成熟肛吻长115厘米。雌蛇一胎可产下6-27条幼蛇。


爪哇瘰鳞蛇,英文名Elephant Trunk Snake,学名Acrochordus javanicus,是三种瘰鳞蛇中体型最大的一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纯水栖蛇类,雄蛇体长可达1.5米,更大更粗壮的雌蛇则能长到2.43米长,重达3-10公斤。背面棕色,体侧和腹面为浅黄色,头部宽大形似蚺蟒,尾短。

这种粗壮的大蛇栖息于东南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北部的河口半咸水中,有时也会入海一小段距离。

和其他两种瘰鳞蛇一样,爪哇瘰鳞蛇也是夜行性蛇类,但偶尔也会在白天外出觅食;爪哇瘰鳞蛇主要以鱼类为食,也捕食蛙类,捕猎时它们会静静的潜伏在水底长达40分钟,等待粗心的猎物靠近它们的头部,当捕获猎物后爪哇瘰鳞蛇也会用覆盖着粗糙带脊的小鳞片的身体缠绕住挣扎的鱼使其无法逃走。有趣的一点是,和其他蛇类不同,刚刚进食的爪哇瘰鳞蛇如果受到惊扰或者被人捕获也不会吐出刚吞下的猎物。

在三种瘰鳞蛇中,爪哇瘰鳞蛇的性情是最凶猛的,其细长的牙齿经常会断在受害者的伤口里,当然和其他几乎所有的蛇类一样,爪哇瘰鳞蛇只有在受到惊扰和威胁的情况下才会为了自卫而咬人,瘰鳞蛇属的所有成员也都没有毒腺。

事实上由于皮具和宠物贸易,爪哇瘰鳞蛇近年来遭到了大规模的捕捉,野生种群的数量逐年锐减,而人工繁殖却仍然不成功。

爪哇瘰鳞蛇的性成熟期很晚,雌蛇一胎能产下20-30条幼蛇,刚出生的幼蛇营水陆两栖生活,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变得和成蛇一样松弛之后才开始完全水栖。

饲养方法:

1.水质:瘰鳞蛇适合在淡水中饲养,原生地水域以软水为主,人工饲养可用养鲷鱼的黑水进行适当调配。

2.温度:瘰鳞蛇原生地为赤道地区四季炎热,水温29-30度是理想饲养温度。

3.水深:瘰鳞蛇会在水底伸展身体,鼻孔露在水面呼吸,因此水位不能过深,应按照所饲养个体长度的四分之一进行设置。

4.容器:瘰鳞蛇一生90%在水中度过,整理箱或鱼缸是最佳容器,建议水槽顶进行遮挡以防越狱。

5.食性:瘰鳞蛇主要进食鱼类。根据希恩(Shine,1991)的瘰鳞蛇研究,指半数的瘰鳞蛇胃部里曾发现过彩虹鱼、鲈鱼等鱼类,偶尔也会进食鳗鱼,而暂时仍未有发现瘰鳞蛇进食两栖动物的证据。它们粗糙的皮肤主要用途是为了抵御水压,便于在海底猎食。雌性瘰鳞蛇主要以伏击的形式捕食猎物,相对的雄性瘰鳞蛇则会比较主动地搜掠猎物。



Editor:rlyl



rlyl简介

欢迎来到生物爱好者、资深爬虫玩家rlyl的小站,这里每天都有精彩自然资讯更新,还可以随时垂询两栖爬行动物品系分类、饲养繁殖、生活习性、疾病治疗、环境造景、设备器材等一切问题,rlyl也是从新人过来的,知道新手的不易,保证有问必答!

站长个人微信:rlylsd

让我们多多交流,共同进步^_^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