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新闻 >深度调研谈接力,三都澳里论持续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福建霞浦召开

深度调研谈接力,三都澳里论持续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福建霞浦召开

2022-05-19 02:13:58

2018年4月9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第一届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在福建霞浦召开。理事会深入一线调研学习,在海上现场研讨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问题,把现场调研和理事会年度会议相结合,探索了分会发展建设的新方法。

福建霞浦县常委魏良栋副县长、霞浦县海洋与渔业局陈顺满副主任科员、分会第一届理事会杨红生理事长、王印庚和胡超群副理事长、理事成员及秘书处成员参加了会议。。

霞浦县常委魏良栋副县长代表霞浦县对出席会议的理事及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霞浦县刺参、大黄鱼、海带等特色产业发展情况,陈顺满副主任科员做了报告《南北接力,助力霞浦海参产业发展》,详细介绍了三都澳刺参养殖发展历程、产业现状、面临问题和具体举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分会理事长杨红生研究员做了报告《刺参产业科技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综述了刺参产业现状、科技创新进展及未来发展设想。与会专家针对三都澳海水养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未来发展策略和模式。

,详细解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杨红生理事长在会议总结中指出:分会理事和会员要强化精神学习与实践,积极参加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的学术交流和科普活动,鼓励分会会员积极申报“曾呈奎海洋科技奖”;分会必须志存高远,高标准定位,争取引领国际棘皮动物学科的发展;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和社会贡献,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通过项目驱动以促进分会的繁荣发展。

会议结束后,全体参会人员前往霞浦县溪南镇现场考察了刺参养殖和加工以及宁德市晶力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大黄鱼养殖。

相关信息链接:

三都澳是地壳下陷而形成的溺谷型港湾,水域面积714平方公里,交溪、霍童溪、七都澳、杯溪、大金溪等溪河年均140多亿方的入海径流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在溪河入海处海水盐分较低,有利于浮游生物和藻类繁殖生长。虽然三都澳腹大口小海水交换条件差,但在原生态的状况下,动植物食物链达到平衡,各类生物得以充分繁殖生长。三都澳内传统的水产养殖只有滩涂养蛏和养蛎,农民在潮间带的泥滩上锄整成一畦畦蛏埕,自然生成蛏苗,随后收获蛏苗,再在整好的蛏埕上播下蛏苗,静等收获。在潮间带的低位泥滩和港汊边插上小竹竿让海蛎苗在竹竿上自然成长,收获海蛎。至于以美味闻名天下的二都蚶、兰田蛤,则是在二都和兰田天然的泥滩和沙滩自然生成;官井洋大黄鱼、雷东虾、熨斗鲟、漳湾章鱼和跳跳鱼等均为天然生成。上世纪八十年代,三都澳内掀起一股围塘养虾热,民间资金大量投入,银行也跟进贷款,大规模围塘养虾。由于气候、技术、病害等原因,养对虾的亏多赚少,甚至有人破产,于是只好把养虾塘改为蓄水养蛏或养鱼。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我国大黄鱼资源濒临枯竭,为了有效保护大黄鱼自然资源,1985年省人大批准建立三都澳官井洋大黄鱼保护区;省市有关部门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大黄鱼人工繁育及其养殖技术”的联合攻关,1986年人工育苗技术成功突破,1996年起大黄鱼养殖业进入了规模发展时期。为了贯彻落实宁德地委、行署提出的海洋强市战略,从上世纪90年代起,三都澳临海工业和水产养殖得以长足发展,三都澳海域目前已有网箱养殖27万多口,遍布青山、斗帽、三都岛、白匏、鸡公山岛等邻近海域;海带、紫菜、龙须菜、海参的养殖面积近5万亩。近年来,由于水产养殖的高速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异军突起,发展迅速,成为出口的主力。2015年渔业总产值40.19亿元,占蕉城区第一产业总产值63.02亿元的63.77%,为当地脱贫致富实现小康提供了重要的产业支撑。目前已拥有1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著名商标14件,中国驰名商标6件。“宁德大黄鱼”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蕉城区被评为“中国大黄鱼之乡”。值得一提的是刺参南北接力在三都澳发展迅速,是国内刺参难移养殖最为成功的案例,养殖技术趋于成熟,产量达两万吨以上,占全国产量的10%以上,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理事会议现场

理事会议现场

学习的报告详细解读

参会人员现场考察霞浦县刺参养殖、加工情况以及大黄鱼养殖情况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