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行业新闻 >闲话鲙鱼 剥蚶子

闲话鲙鱼 剥蚶子

2021-04-12 22:46:00

小时候养成一个不太好的习惯,大凡吃鱼我都不吃鱼头,但是吃鲙鱼时例外。其实鲙鱼头并不好吃,没有多少鱼肉,它远远比不上梭鱼和海鲶鱼的鱼头,当年喜欢鲙鱼头不是为了吃,而仅仅是为了玩儿而已。

  早年北塘的孩子们吃鲙鱼,总要把吃剩下的鱼头骨骼收集起来,拼成一只形如仙鹤的造型。每到收获鲙鱼的季节,就可以看见北塘的孩子们手里举着鱼骨仙鹤玩耍,很有地方乡土特色。孩子们拼组鱼骨鹤,这种游戏在家乡流传久远,清光绪版《宁河县志》中就曾有鱼骨仙鹤记载:“勒鱼,俗名快鱼,形色俱似江南鲥鱼,但头上有骨,合之为鹤啄形,鲜者鲜美,盐腌可久。”

  鲙鱼的学名叫鳓鱼,它在我国各地叫法不同,其他名字还有白鳞鱼、白力鱼、曹白鱼、春鱼、鲞鱼、网扁、火鳞酋、鳞子鱼等等。鲙鱼是近海洄游鱼类,每年春季鱼群游到河口沿海产卵,北塘蓟运河口非常适于鲙鱼繁衍,形成鱼讯。

  鲙鱼虽然体内鱼刺较多,但是它的味道鲜美,即便是盛产鱼虾的北塘小镇,也把它作为鱼虾中的上品。过去在渤海湾一带流传着“一鲆二鲙三鳎目”之说,由此可见鲙鱼在经济鱼类中的地位。

  当年母亲从鱼市上买鲙鱼时,还经常买回一种叫做“狼咬儿”的鲙鱼回家。渔民捕捞的时候时常是鲙鱼和梭子蟹同网捕获,一些鲙鱼被螃蟹的大爪钳子夹破鱼体,这些身体上有残破的鲙鱼,北塘人给它一个很独特的名称,称呼它为“狼咬儿”,似乎这些鱼在海里被狼咬去了一口。

  人们所说的“狼咬儿”虽然鱼体上有残,但是也都是刚刚从海里捕捞的新鲜鱼,卖鱼的把它们从完整的鱼里挑出来单独出售。这种鱼一到了鱼店,价格往往就会大跌了,比完整的鱼便宜很多。一些家庭主妇为了省钱,时常购买那些廉价的“狼咬儿”,烧熟了的“狼咬儿”一点儿不失鲙鱼的原味儿。

  过去,渤海湾、蓟运河口鲙鱼非常多,近二三十年海水水质和河口泥沙的变化,鲙鱼来这里产卵减少了,“狼咬儿”也就很少见到了。我童年时候北塘的孩子们都会拼组的“鱼骨仙鹤”如今更是难得见到,没有孩子再玩儿这种游戏,拼组“鱼骨仙鹤”也几乎失传了。

剥蚶子

上世纪70年代以前,北塘随处可见形如小山的蚶子皮,这一道渔乡北塘小镇独有的风景,大凡在那个年代去过北塘的人都会印象很深。

  北塘人说的蚶子也叫麻蚶子,其学名叫做毛蚶,它的别名叫做毛蛤和麻蛤,生长在内湾浅海的泥砂底中,淡水流出的河口附近最多。成体毛蚶的直径4-5厘米,呈膨胀卵圆形,白色的壳面上有40条左右放射肋和褐色绒毛。

  毛蚶虽然在我国沿海各地都有分布,但是北塘这个地处渤海湾浅海又频临河口的泥滩,更适合毛蚶的生长。由于河口泥滩浮游生物多,北塘的毛蚶更鲜美,毛蚶肉里面没有沙子。

  北塘盛产优质毛蚶,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渔船动力和捕捞设施的改进,渔民便大量捕捞。毛蚶的丰收,人们不单单季节性地佐餐食用,更多进行简单的加工。当时的加工主要就是剥出毛蚶肉,然后晾晒成蚶子干。加工蚶子的居民,要用小拉车先把毛蚶拉到自己家,多数加工是在家庭操作的,而是全家人都投入进去。拉到家的毛蚶洗净放到锅里煮,当锅里的蚶子都张开口熟了,就可以从锅里捞出来了。毛蚶要一个一个地剥皮,看上去轻巧,实际并不轻松,蚶子里的汤汁抹到手背、胳膊上还很刺痒呢。

  加工好的毛蚶肉送到水产部门,剩下的蚶子皮,就倒在街巷里的空地上,那些蚶子皮渐渐地堆积成一座座两三米的“小山”。

  毛蚶肉送到水产部门以后,水产部门就开始在小镇外边的空地上晾晒。晾晒蚶子时,在空地上铺上很多苇席,然后把毛蚶肉摊在上面,自然晒干。一个晒蚶子干的场地上往往有几十张甚至几百张苇席,鲜嫩的毛蚶肉放在上面,就会引来很多的海鸥前来觅食。成百上千的海鸥在晾晒蚶子的场地上空盘旋,却也是一道美景。

  毛蚶皮主要成分是钙,到了上世纪60年代末,当地开始使用毛蚶皮烧制电石。没用几年时间,堆积在北塘街头巷尾大大小小的蚶子皮山就从小镇消失了。现在,烧电石的小工厂虽然早已不存在,海里的毛蚶也捕捞的不多了,记忆中的毛蚶皮小山,也许永远不会出现了。


作者照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