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水产资讯 >石斑鱼寄生虫病整理

石斑鱼寄生虫病整理

2021-10-21 22:27:39

寄生虫病是石斑鱼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和可控的疾病。在寄生虫病的防治过程中,准确的诊断最为关键。本贴搜集整理了网络上报道过的石斑鱼寄生虫疾病,同时,考虑到养殖场中使用最多的是光学显微镜,尽可能多地分享一些光学显微镜下拍摄的图片,为养殖技术员特别是新手提供一些帮助。
贴子将按寄生虫形态大小的顺序依次介绍。
一些石斑鱼寄生虫体形比较大,肉眼可以直接观察诊断,如鱼蛭、鱼怪、部分吸虫等;一些寄生虫则需要镜检体表或鳃丝,显微镜下才能观察清楚,如车轮虫、斜管虫、杯形虫等;还有一些是需要解剖后,从肠道、肝等脏器中取组织镜检,甚至是染色观察才能确定病原,如微孢子虫、粘孢子虫等。下图是这些石斑鱼寄生虫大致的分类地位关系。

图中寄生虫的分类地位是通过网站EOL(Encyclopedia of live)查询获得,大类上采用2005年“国际原生生物学家协会”提出的六界说,将真核生物分成古虫界、变形虫界、后鞭毛生物、有孔虫界、囊泡藻界 、泛植物界,取消了传统的原生生物界,细支上多数采用NCBI分类法,然而并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分类学为一门复杂的学科,有错的地方还望专家见谅。

  • 缩头鱼虱和鱼虱

缩头鱼虱
缩头鱼虱又称食舌虱或食舌虫,学名Cymothoa exigua, 是一种甲壳动物,成虫可达4cm。这种虫子寄生在石斑鱼的舌头中吸食血液,使舌头萎缩。在此之后缩头鱼虱会用自己的尾部代替鱼舌工作,由寄生转为与鱼共生。虽然缩头鱼虱并不会直接杀死石斑鱼,但往往会导致石斑鱼停止摄食消瘦而死,或是在舌骨损伤后引发细菌性感染而死。


这种寄生虫在报道中常被称为鱼怪,实际上鱼怪更多指的是寄生在淡水鱼(鲤鱼或鲫鱼)胸腔的一种寄生虫,分类地位上也有所区别,鱼怪属于缩头鱼虱科鱼怪属,而缩头鱼虱则属于缩头鱼虱科缩头鱼虱属。
缩头鱼虱的抗药性较强难以用药物杀除。在开放海域,对缩头鱼虱的鱼卵和幼虫目前并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只能手工去除口腔中的缩头鱼虱。参考资料:看图识病——石斑鱼鱼怪(徐力文)。
鱼虱
鱼虱(Argulus)和缩头鱼虱实际上是分类地位较远的两种寄生虫,鱼虱处于甲壳动物亚门下的鄂足纲,缩头鱼虱则是软甲纲,两者在大小上也差别很大,鱼虱只有5-8mm,幼虫时体小透明,肉眼较难观察得到。

鱼虱可以寄生在石斑鱼的体表、口腔和鳃上,利用其口前刺刺入石斑鱼体表并注入毒液,造成鱼体表产生炎症和出血,吸食血液。鱼虱腹部有许多倒刺,在鱼体上爬动时也会造成伤口。被鱼虱寄生的石斑鱼口腔或体表出现成片的红疮,严重时感染溃烂。
治疗方法:敌百虫、甲笨咪唑、菊酯类等甲壳类的杀虫剂。详见南海渔医的报道:看图识病—石斑鱼鲺寄生虫病(徐力文)。

鱼蛭(Piscicola)是水蛭(蚂蟥)的一种,淡、海水鱼中均有发现。虫体扁平细长,1-2cm,前后各有一个吸盘,前吸盘较小,由口部周围肌肉形成,用来吸附于宿主以吸食血液;后吸盘较大,与前吸盘协作在宿主上爬动。鱼蛭寄生吸取血液会导致石斑鱼贫血和呼吸困难,鱼体衰弱抵抗力差。鱼蛭吸饱之后便离开寻找下一个寄主,留下的伤口又容易引发细菌性感染。对幼鱼杀伤性更大。

吸虫在分类上属于一个大纲,种类非常多,形态大小差别较大。这种虫均营寄生生活,其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虫体两端生有吸盘用于附着在寄主身上吸取营养,称为口吸盘和腹吸盘。大多数的吸虫都是雌雄同体,按照形态特征和生活史形态可划分为单殖吸虫、复殖吸虫和盾腹吸虫三个亚纲,盾腹吸虫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单殖吸虫生活史比较简单,只有一个寄主。石斑鱼常见的单殖吸虫有本尼登虫、指环虫、三代虫等;复殖吸虫则一生有2-4个寄主,目前相关报道并不多,主要发生在鱼排养殖的石斑鱼中,本贴介绍的是南海渔医提过的一种牛首科复殖吸虫。
本尼登虫(单殖吸虫)
本尼登虫(Benedenia)在形态上很好辨识, 显微镜下能看到头部有两个口吸盘,尾部是一个盘状的固着器。成虫体长约2-3mm,肉眼就可以看到,但是由于这种寄生虫会钻到石斑鱼的鳞片下面,直接观察看不出来,一般是将鱼放在淡水里泡半分钟左右,本尼登虫就会爬出来,虫体发白呈鳞片状。

本尼登虫在鱼体上发育到成虫之后,通过自体受精将卵产在水中,在合适的环境下,卵孵化出自由游泳的纤毛幼虫, 伺机重新感染寄主,多数单殖吸虫的生活史都是这样。淡水浴治疗本尼登虫的效果最佳,泡完淡水后倒池。药浴则要采用甲醛、敌百虫等。由于虫卵和幼虫不能完全杀尽,应该在幼虫卵出来之后再处理一次。本尼登虫的生命周期在20天左右,在25-28℃,卵孵出幼虫约需要4-6天,因此在第6天左右进行第二次杀虫效果较好。

指环虫、三代虫、拟合片虫(单殖吸虫)
这三种寄生虫同属于单殖吸虫下面的单后盘目,形态上比较相近,容易混淆。显微镜下指环虫(Dactylogyrus)和三代虫(Gyrodactylus)的大小相近,成虫体长一般不超过2mm,两者最关键的区别在于指环虫有四个眼点,而三代虫没有;拟合片虫(Pseudorhabdosynochus)多发生在青斑上,它与指环中形态相近,常被误当成指环虫,实际上这种虫比指环虫要大好几倍,压片下能看到很小的米黄色小虫子(详见报道:青斑重要虫害-拟合片虫(南海渔医)),此外,拟合片虫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交接器呈鼠状。这几种单殖吸虫都主要寄生于鱼类鳃部,其吸盘上有锚钩钩住鳃组织,不断在鳃丝上爬动破坏鳃丝的表皮细胞,刺激鳃丝分泌过多的黏液,妨碍鱼呼吸,严重时造成贫血。所以,此类吸虫也常被称作鳃吸虫。

复殖吸虫的种类远大于单殖吸虫,但实际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并不常见,这主要是因为复殖吸虫一生有多个宿主,比如贝类(或螺)、鱼类、鸟、猫、狗甚至是人,在石斑鱼养殖过程,水体一般都有做沙滤消毒等常规处理,从而将石斑鱼的前一宿主阻挡在外。所以,复殖吸虫一般只发生在开放水域的养殖模式中,比如池塘养殖或网箱养殖。
南海渔医介绍的复殖吸虫是在网箱养殖的老虎斑上发现的,寄生在肠道,详见报道:又见这虫虫!(南渔渔医) 

车轮虫(Trichodinidae)是鱼类养殖中最为常见的寄生虫之一,在分布地位上与杯形虫(Scyphidiidae)、累枝虫(Epistylididae) 、钟形虫(Vorticellidae) 等相近,同属纤毛动物门下的寡膜纲、缘口亚纲。其特征是体纤毛退化,口缘纤毛发达,覆盖虫体顶端形成围口盘。其中,车轮虫能像车轮一样转动游泳,属于缘口亚纲下的游泳目;而杯形虫、累枝虫、钟形虫等则通过反口面的一长柄,附着在其它生物上不游动,属于固着目,包括聚缩虫(Zoothammniidae)等都属于这类,形态大同小异,都呈倒钟罩形。

瓣体虫(P. epinephelis Huang et al.)是由我国上海水产大学(现上海海洋大学)的黄琪琰教授命名的一种纤毛虫,最早于厦门沿海网箱养殖的赤点石斑上发现,之后在广东沿海和海南流行起来。瓣体虫和斜管虫在形态和分类地位上相近,在一些资料中又被叫做“海水斜管虫”,但实际上因为这种纤毛虫具有口管和瓣状体, 黄琪琰教授在命名时将其规入齿管科瓣体虫属(参考文献:黄琪琰, 蔡完其, 纪荣兴, 等. 石斑鱼白斑病的病原及治疗方法的研究——包括对齿管科一新属, 新种的描述[J]. 水产学报, 1981, 5(4): 285-294.),而斜管虫后来被单独划入斜管科斜管属 。此外,瓣体虫病又被称为白斑病,石斑鱼感染后体表会出现不规则的白斑,常会被养殖户误判为白点病(刺激隐核虫)。

盾纤毛虫(Scuticociliatia)是比较恐怖的一类纤毛虫,它不止是寄生在鱼体身上汲取营养,还会破坏细胞,以组织细胞和血细胞为食。这种虫不仅侵害体表和鳃部,还会入侵到肌肉、脏器甚至是脑组织里,危害性很大。盾纤虫比较明显的特征是虫体呈瓜子状,一端尖,一端钝圆,大小为20-45μm,跟车轮虫大小差不多,游泳速度很快,在鱼体病灶部位取样能观察到大量的虫体。
盾纤虫的种类也非常多,主要寄生在鲆鲽鱼类身上,目前有定种的,包括牙鲆身上发现的贪食迈阿密虫(Miamiensis avidus)、指状拟舟虫(Paralembus digitiformis);在大菱鲆上发现的蟹栖异阿脑虫(Mesanophrys carcini)、弗州拟尾丝虫(Parauronema virginianum)等等。南海渔医有报道过一例在老虎斑脑部大量寄生的盾纤虫。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