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特种水产 >黄颡鱼成鱼运输及注意事项

黄颡鱼成鱼运输及注意事项

2022-03-21 21:28:09



黄颡鱼,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是近年来养殖较多的名优鱼类。然而,由于黄颡鱼胸鳍和背鳍上具有硬刺,容易相互扎伤,因此在黄颡鱼(特别是成鱼)转运过程中经常遇到运输成活率低、运输难度大等问题,而解决此难题可大大减小运输过程中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本文对今年7月所做的一次从武汉市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到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的黄颡鱼成鱼运输进行经验总结,以供养殖户参考借鉴。

一、运输过程

由于本次运输的是黄颡鱼成鱼,且数量在300尾左右,又正当夏季高温时节,所以预先联系好运输车辆并选择阴天下午进行黄颡鱼运输。按照预定计划,准备好足够的30升双层方底活体尼龙运输袋、便携氧气罐等工具设备于下午3点出发,3人随车运鱼并留下一人负责卸鱼接应。到达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黄颡鱼成鱼供应商所在地可见,黄颡鱼成鱼暂养在水泥池内,池内不断加注冷水并充氧。打捞少量黄颡鱼仔细查看可见,半数鱼体有明显伤痕,并且活力不佳。选择体质较好的黄颡鱼打包充氧加注暂养池冷水,每袋50尾左右,共6个运输袋。运输1h左右返回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卸鱼时,将运输袋放入暂养池中,待到袋内袋外水温相同时,解开运输袋,袋口向下,任其自由游出运输袋。池内不断充氧,微流水加水。1h后观察,可见33尾受伤严重且无活力,将其分离到其它空暂养池。第二天,全部死亡。第三天死亡13尾,第四天死亡14尾,以后每天都有十尾左右黄颡鱼死亡,直到第十天停止死亡。此期间,发现部分鱼体眼眶、嘴下颌充血发红,泄殖孔、尾鳍基部充血,有的眼睛失明,头部中间明显可见一红线出血,偶尔可见少数黄颡鱼游动缓慢、失去平衡、原地打转狂游。

二、存在问题


运输时发现包装袋被鱼体硬棘扎破漏水漏气,所以不得不更换新的运输袋。白沙洲农副产品大市场所购的黄颡鱼带伤且活力不佳,经过再次的运输,造成运输之后10%的死亡率。运输之后,考虑到鱼体体质状况很差而没有对鱼体做浸泡消毒处理,导致此后出现类似黄颡鱼“红头病”的细菌性充血病症。后期黄颡鱼死亡主要是由于细菌性疾病所引起。

三、问题分析

由于黄颡鱼胸鳍和背鳍上具有硬刺,容易相互扎伤,所以黄颡鱼运输过程中出现损伤难以避免。为了减少黄颡鱼鱼体受伤,应尽量减少中间运输环节。因此,如需大量购买健康无伤的黄颡鱼,可以直接联系附近养殖场。为了避免黄颡鱼硬棘扎破塑料运输袋,需要选用更加牢靠的可重复利用帆布或橡胶[1]运输袋,或者使用活鱼运输车。为了减少运输袋内黄颡鱼相互造成伤害,可以适当降低装袋密度,增加装袋数量;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麻醉运输、干法运输[2]。运输之后,做好鱼体浸没消毒工作,免除鱼病后患。为了避免消毒剂对鱼体再次造成应激刺激和消毒过程中鱼体缺氧,可以在黄颡鱼运输结束恢复5小时左右再充氧浸泡消毒。

四、运输注意事项

在黄颡鱼苗种运输过程中,应当严格注意以下事项:

1.黄颡鱼成鱼在运输前需要停食锻炼

在起运前的1~2天,需要进行拉网锻炼,让黄颡鱼成鱼预先排出肠内部分粪便并减少体表粘液,使其习惯密集环境以适应运输,这样可避免运输途中黄颡鱼粪便和粘液对水质的污染,提高运输成活率。

2.运输过程中注意水温水质调节

黄颡鱼成鱼运输时,水温最好保持在15~25℃。特别是天气炎热气温高时,则需要在运输袋外铺撒适量冰块进行降温处理。黄颡鱼成鱼运输用水要求水质清新、溶氧高、不受污染。到达目的地时,应先进行“缓鱼”[3],防止暂养池水体水温和运输水体水温温差太大,一般允许温差1-2℃以内。此外,还可以在运输用水中加入少量的食盐(浓度以0.2%~0.3%为宜[4])、维生素C[5]、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6]等药物,以调节黄颡鱼体内外的渗透压,减少运输过程中振荡、拥挤、水质变化等刺激引起的应激,防止成鱼因机械损伤导致细菌感染和降低运输水体氨氮,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丽岩, 王永莉. 黄颡鱼运输技术[J]. 黑龙江水产, 2004(03):20.
[2] 罗玉双, 夏维福, 刘良国 , 等. 浅谈黄颡鱼的运输技术[J]. 内陆水产, 2000(06):26.
[3] 程鹏, 熊玉宇, 但胜国 , 等. 圆口铜鱼活鱼运输方法比较[J]. 水利渔业, 2008(04):75-77.
[4] 毕靖红, 陈爱萍. 黄颡鱼的苗种运输及注意事项[J]. 科学养鱼, 2011(04):81.
[5] 万年春, 王胜望. 鲟鱼运输实用技术[J]. 渔业致富指南, 2010(21):37-39.
[6] 唐志勇. 活水鱼运输技术[J]. 渔业致富指南, 2006(24):23-24.


来源:可为渔业微信号

作者:程辉辉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