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水产资讯 >小雪都来了,华中黄颡鱼养殖需要注意什么?

小雪都来了,华中黄颡鱼养殖需要注意什么?

2021-12-27 04:53:47


进入十一月份以来,虽然华中地区持续了十天左右的晴好天气,但是水温依旧不可逆的跌破了15℃,鱼类新陈代谢大大减缓,摄食活动明显减弱,各类水产品种的养殖进入“收尾”阶段,辛苦了一年的养殖户也终于可以放下整日悬着的心,享受丰收的喜悦。但这并不意味着养殖户可以完全放松警惕,只有做好越冬管理,才能保证来年养殖的顺利进行。下面就以华中地区近年来大热的黄颡鱼为例,分步介绍其越冬管理措施。


一、强化黄颡鱼越冬前、中的营养水平


华中地区的停食期至少在3个月以上。长时间的停食,会导致黄颡鱼鱼体变瘦,有报道指出,停食一个月后,黄颡鱼体重会快速降低15%-20%。饥饿时,黄颡鱼首先会消耗体内贮存的脂肪、糖原,最后利用蛋白质。体质方面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一特点,养殖户在越冬前应当投喂营养水平更为合理的饲料,同时做好黄颡鱼内服保健工作,保证鱼体膘肥体健。改变冬季完全不投喂的习惯,在天气晴好的中午也应该适量投喂,满足黄颡鱼越冬的营养需求。


停食前的内服工作:


黄颡鱼停食前的内服工作应注重对肝胆、肠道功能的调理、保护,增强越冬前体质,预防疾病发生。建议以多维、免疫多糖内服为主。


二、严防越冬期间发生病害


越冬期间病害的发生,多半是由于越冬前准备工作不足、不当导致。近年来,冬季黄颡鱼频发小瓜虫,由于没有得当的处理措施,一旦爆发小瓜虫,势必会导致较大的损失。小瓜虫的发生一方面与自身体质差有关,密度大、缺氧、拉网操作等应激胁迫都会导致体质变差;另一方面与恶劣的养殖环境有关,夏、秋季节饲料使用量大,粪便排泄量也大,有机质过多利于原生动物滋生,有机质分解消耗大量底部溶氧,致使水质恶化,黄颡鱼感染小瓜虫。所以,预防小瓜虫,一方面在越冬前应当提高黄颡鱼体质,另一方面在于改善养殖环境,主要是培藻、改底。


冬季黄颡鱼常见水霉病,危害较大。主要是因为鱼体机械性损伤,继而感染水霉导致,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的程度,菌丝已侵入伤口,向内、外生长,蔓延扩散,似灰白色的棉毛。此病危害大, 关键在于预防,具体操作是鱼体搬运要轻柔,出现损伤时及时消毒。


三、加强日常管理


冬季也应该注重日常巡塘。黄颡鱼为底层鱼类,停食后中后期集群趴在池塘底部,造成局部溶氧变低;由于冬季光照弱,停止投喂带来池塘藻类新老交替变慢,尤其到冬季后期容易出现营养元素(氮、磷等)缺失,出现藻类单一、丰度变小,甚至倒藻出现“白水”、“浑水”等,所以应当密切关注冬季水质变化,天气晴好时适当补肥肥水。



四、越冬后的管理工作


进入三月份,水温高于12℃后,黄颡鱼的活力逐渐恢复。此时,底部有机物(粪便等)会被黄颡鱼搅起来,搅起的有机物不仅耗氧,还会大量吸附早春仅有的营养元素,同时水体变得浑浊,影响藻类光合作用,种种状况,加剧了池塘水瘦、倒藻。池底大量虫卵、致病菌也被搅到到了水体中。溶氧低、水质差导致越冬后的黄颡鱼体质更弱,更容易感染寄生虫。鱼不适开始往池塘边游蹭身体,身体出现损伤,继而感染水霉病、腐皮病。接二连三出现的状况,往往使养殖户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出现上述问题,除了改善环境、外泼消毒剂外,更应当在气温逐步稳定后,适当降低池塘水位,提高水温,尽早促使黄颡鱼摄食,恢复体质,才是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


虽然冬季养殖相对轻松,但是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养殖工作没有轻重之分,只有井井有条,面面俱到,才能收获更大的喜悦。东平湖集团祝大家养殖顺利!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平潭特种水产养殖交流组